前面聚集很多人,吸引了伙伴们的目光。他们走过去一看究竟,原来是捏泥人的。
只见老艺人头戴毡帽,戴一副老花镜,在全神贯注捏泥人。他身边的案桌上摆满了捏好的泥人,小孩子花几毛钱,就可以买到一个。
“我们让艺人为我们捏泥人怎么样?”闻远提议道,伙伴们都说好,一致赞成。
艺人摘下老花镜,看着眼前的俊男靓女,径自有了几分兴趣。他连连夸奖自己的泥人捏得有多么好。
闻远提议先为阿琬塑,阿琬则示意先为阿浦塑,闻远心领神会,拉阿浦入座。
姑娘们的一举一动,阿浦全看在眼里,见两位姑娘谦让自己,十分不好意思。他想推让,又觉得是小题大做。
在老艺人给阿浦塑像的同时,鲁风向伙伴们介绍无锡“惠山泥人”的历史,说家乡的泥人和老先生的一样好。老艺人听了鲁风的话,十分高兴。
只见小小的泥坯在艺人手中翻滚跳跃,一会儿就揉捏得柔软而有弹性,伙伴们看了感到特别新奇。
艺人的眼睛快速地在原型和泥坯上不断切换,去掉多余的部分,制成四肢,点化无官。经过制坯,塑像和彩绘三道工序,泥塑成型了。艺人把塑好的像放在案桌上,请他们评判。看那眉眼,眉清目秀,看那神态,十分传神,方寸之间,惟妙惟肖。伙伴们端详泥塑,再端详阿浦,都说像极了;围观的看客们也纷纷赞美老艺人有一双巧夺天工的手。
老艺人接着为阿琬闻远和鲁风塑了像。伙伴们把“自己”捧在手掌心上,饶有兴致地观赏着。
他们累了,想找个安静的地方歇息。不远处有一八角亭,被逛庙会的人们冷落在一旁,正好在此歇息。
他们款步走到亭前,见亭上赫然写着三个字---暮霭亭。这亭的名字正好契合当下的时辰和景致。
庙会虽说喧闹,但暮霭亭却静得很。闹中取静,远离烦乱,别有一番情趣。
暮霭亭的景致真是美极了,亭子整修一新,亭前有树三两棵,亭后是波平如镜的仙女湖,鲜花俯拾皆是,小鸟鸣叫枝头。
伙伴们坐进亭子,姑娘们居中,少年郎坐两边。姑娘们掏出手帕,擦拭鼻尖沁出的汗珠,热气带着体香从脖颈飞出,直往男孩子们的鼻孔里钻。
男孩子们静得很,谁也不讲话,静静地看着姑娘们谈笑。
“那是什么?”阿琬用手去指山坳里的庙宇。
“是静修庵。”闻远答道。“南有佛隐寺,北有静修庵。她补充道。
“那里有人吗?”
“当然有。里面住着尼姑。”
“她们为什么不住在家里?家里不好吗?”阿琬追问,脸上带着淡淡的哀愁。
这孩子般的问话,让伙伴们听了感到新奇有趣。同时觉得阿琬真是大家闺秀,难得迈出闺阁一步,对这常识性的问题竟然一无所知。
“小镇自古多怨女,静修庵里把身藏。”闻远用一句流传很广的话,释去阿琬心头的疑惑。
“小镇自古多怨女,静修庵里把身藏。”阿琬像丢了魂似的,反复地喃喃自语着这句话。
见阿琬若有所思,闻远嗔怪道:“好了,大小姐,不要多愁善感了。”
她们讲话很热烈,不知不觉,两个男孩子也加入其间。几只小鸟飞来凑趣,落在亭前的紫藤树上。恋人们谈得越热烈,小鸟唧唧喳喳叫得越欢,两位姑娘看着枝头上的鸟,爆发出一连串响铃般的笑声。
太阳西斜,天色渐渐暗淡下来。商贾小贩开始收拾行囊,庙会渐渐沉寂下来。恋人们面向静修庵伫立,默默祈祷。
愿神灵庇护
愿爱情永驻
今生今世
我只属于你
因为有了你
我的生命才有意义
为了我
请珍重你自己
姑娘们虔诚地祈祷,祝福她们的心上人安好:
“记住我们在一起的日子吧,是你带给我温馨和快乐,是你使我倍增信心和力量。感谢上天,感谢友情,感谢你。”
他们依依不舍,欲踏归途。
“再见了!”鲁风深情地向伙伴们道别。“明天我就要离开这里,踏上新的征程了,真舍不得你们。”他有些怅惘。
伙伴们一致挽留。
“我有使命在身,不敢怠慢。我就要投身到民族解放的战场上去了。”
听罢鲁风一席话,伙伴们方才从玩耍的快乐兴致中清醒过来,觉得战争正在一步步逼近自己。
“我要走了,可放心不下你们。”鲁风道,“战争不会等太久,就要来了,我担心你们无法继续学业;阿浦,外面的天地很宽广,时下国家危难,正是用人之时,希望你走出去,为国尽忠,实现心中理想!”
鲁风一番话,唤起伙伴们对个人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同时唤起诸多责任感。
忽然,他们的耳畔响起悠扬的歌声。
光阴似流水。
不一会,
课毕放学归,
我们仔细想一回,
今天的功课明白未,
老师讲的话,可曾有违背,
父母望儿归,
我们一路莫徘徊。
将来治国平天下,
全靠吾辈,大家努力呀,
同学们,
明天再会。
这歌声是从不远处嘻戏的孩子们的口中传出的。他们被歌声所感染,跟着唱起来。
这首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歌曲,他们从上小学的时候就唱,唱过不止一次了,但今天听来,别有一番感受在心头。
歌声唤起他们许多责任感。他们感觉自己长大了,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该是走上社会,报效国家的时候了。”
“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在抗日的战场上相见。”鲁风低沉而充满豪情道。
伙伴们被他深深感染,憧憬着即将到来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峥嵘岁月。他们意识到,暴风雨就要来了,迎接挑战的时刻就要到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