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升级之后的一个月里,每天除了上课就是疯狂的用眼力技能扫描自己的学生们,想看看有没有学生资质有所提高的。兴许是时间太短了,董明并没有发现谁的资质有所提升。大概是心急的原因吧。
扫描了一个月之后,董明才反应过来自己有些着急了。于是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规矩,每年年末的时候扫描一次就行。
课程还在推进。这个月的主要任务是优化曲辕犁和筒车两个农业工具。效果呢,没有想象中的大,但是的确有所进步。曲辕犁和筒车的动能转化效率以及制作工序的简化程度都有了一定的提升。
当然肯定还是有进步空间的。不过书院却不能将精力全都放在这个上面。而是组建了一个小组,专门负责曲辕犁、筒车的改进工作。领头的学生,是张田。也就是之前去探矿被朱家发现了地图的那位。
张田是妥妥的寒门士子,也不对,他连寒门都算不上。新野本地人,父母双全,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一家六口人全靠一百来亩地勉强生活。说起来,张田除了不是个孤儿之外,其成长轨迹特别像是励志小说的男主角。
张田六七岁的时候,家里为了节省口粮,把他送了出去。给新野城的豪族家的公子做随从。也就是在做随处期间,他跟着这公子哥蹭了几年学。十三岁的时候,返回家中,因为能读书识字,家里咬咬牙供他读书。
光和六年的时候,十八岁的他被当时的南阳太守送进了太学。再然后,他又因为听了董明的课,决定拜入董明门下。
张田为人忠厚、性格坚韧。在同学之间虽然没什么太大的存在感,但大家也都不讨厌他。说起来曲辕犁也好、筒车也好、新式制肥法也好。张田学的都是最认真的,认真到了有些严苛的地步了。
盖因为,他出身低层,更明白粮食的珍贵。也正是这一点,他被董明看上,委以重任。对此,张田也没有拒绝,直接就应了下来。
这就是担当了。
张田的资质不好不坏,最高的是内政,乙等的资质。如今已经二十一岁的张田,四维属性也拿得出手武力值65、军略70、内政75、谋略71。说实在的这个四维属性值放到汉末井喷式的英雄豪杰中,并不出彩,但却非常的实用。
可惜的是,张田没有特技。只有一个特性明德书院。
董明很奇怪,到目前为止,非史上留名的那些人之外,只有马明一个人是有特技的。其他人,包括他的学生,大多数都只有四维属性,同时也会有些特性。
不只是张田,包括高尚也是如此。高尚四维属性也在七十多左右,但是同样没有特技。倒是特性上,他相较于张田多了一个技术。
除了张田之外,整个小组还有另外七个人。这八个人就是明德书院接下来一段时间内专门分管农业技术革新的小组了。这也意味着,短时间内他们是不会出师了。
中平三年四月十五,明德书院一共有十个学生选择了今年出师。这十个人分别是张佳、张铭、丁壹、赵卓、周承、陈皓、王俊、马彦、刘云、王志。
这十人全都是内政侧的人才,资质从丙上到乙上不等。如今他们的属性值都卡在了一个极限点,只差实践就能突破桎梏,快速将自己的相关属性值提升到自己的资质上限。
董明带着书院所有的学生、工作人员在书院的广场上,为他们送行。前来观礼的还有刘备、马维、蔡飒、秦颉和孙静。
孙静是来进购曲辕犁的,恰逢其会。
“以上十人,于中平三年四月十五日结业于明德书院。为师希望你们能够记住在书院所学,能够为天下百姓做出自己应有贡献!祝愿你们,出了此门之后,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最后!一定要记住,我明德学子!要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董明借用了一下横渠先生的话,装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波依。
在场众人却听得热血沸腾!学生们最先反应过来,发疯了似的跟着重复!
“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前来观礼的几人也被董明借用的这句话给镇住了。尤其是秦颉和刘备两个人,全都激动的脸色通红。
“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刘备低声重复着“说得好!说的太好了!先生果然是有大志向的人!果然也只有先生这等人物才能说出如此令人振聋发聩的话来。”
相较于刘备这个小年轻来说,秦颉这种出身儒家的积年老吏却是另外一种看法“好好好!这才是我儒家子弟该有的样子!”
其他蔡飒、马维、孙静虽然也觉得董明这几句话说的霸气测漏,但是感触并没有刘备和秦颉两人深刻。
一来这三人中只有蔡飒算是真的有文化,马维只会做生意,至于孙静种瓜能手,卖瓜先锋。还不是日后辣个站在孙吴争权背后的男人。
而蔡飒快五十岁了,早就没了年轻人的热血。
“诸君!共饮此杯!”董明丝毫没有在意激动地学生们,而是端起酒,敬了十人一杯“此后天涯海角、沧海桑田莫要坠了我明德书院的名头。”
“喏!”
十人轰然应诺!
酒喝干,礼亦毕。
十人打点行装,离开明德书院。这十人中有五个人被刘备拐到了汉中。剩下的五个人中,有三个南阳本地人,被秦颉带走了。还剩下的两人都是荆南人,一者零陵人刘云、一者长沙人王志。
这两人被孙静一番游说之后,打算先去长沙郡看看再做决定。
对于这一点,董明没觉得有什么。这十个人跟着他的时候,都十八九岁了,早就形成了自己的三观。而且都是有文化有思想的读书人,有自己的考量的选择很正常。
再一个就是,眼下大汉朝会很稳定,对地方的掌控力虽然空前降低,但是汉室仍然是民心所向。这些学生不管是在谁手底下干活,那都是刘汉的臣子。
董明倒也想让他们一毕业就在洛阳就官或者外放主政一方,但是这不可能啊。袁绍四世三公的背景,得到的第一个官职也不过是一个县令罢了。
这些学生能有个去处,已经算是不错了。
再加上,不管是汉中、南阳还是长沙。这附近的三洲十几个郡真要说起来,都算是在明德书院的辐射区内,有了这些人任官,更有助于董明推广和宣传自己的新学。更有助于打造董明自己的政治资本。
再具体说的话,就是明德书院周边凡是被书院影响到的地方,都属于董明的基本盘。这种基本盘不是兵力、金钱或者其他的什么实在的东西而是思想。
送走了这十人时候,董明与刘备等人坐到了一起,分桌而食吃了一顿饭。饭桌上,董明对她们把学生带走的事情,一个字都没提。倒是让除了蔡飒和马维的之外的三人颇有些不好意思。
不过人才难得。
莫说是人才了,只要是个能读书识字的,就没有人不想收为己用的。这个年代,识字率太低了。董明自己推算了一下,如今的汉朝,识字率估计不足百分之八。也就是说整个大汉朝识字的人数可能只有四五十万左右。
当然这里所说的识字率指的是系统的读过书,能够认识并且熟练的使用文字的人。而这些人,也是汉朝官府最需要的一批人。
然而根据后世的《劳动理论与实践》1994年第九期中的论文《中国历代官民比例》一文的统计,东汉末年的官民比例是1:7464。也就是说运转整个大汉朝的稳定运行的只有大约一万人不到。
这简直就是开玩笑,如此庞大的帝国,只有不到一万人在管理。如果这还不出乱子的话,才有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