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仙侠小说 > 乾龙战天 > 第八十四章 雄心勃勃全文阅读

第八十四章 雄心勃勃

“这是自然。”叶罡早将今晚的会议议程整理成文,写在一枚玉简上,闻言,将之拿出来,递给沈云。

后者道了谢,接过来,握在手里,定神细看。

很长的一篇文章,洋洋洒洒竟有万余字。第一段说的是演武堂的名字,以及平安青玉牌。

“运天”二字有了说法泰阳真君想建立一支真正的、有组织的、团结的修士军队,以度天劫,济苍生。而演武堂就是仿落桑族的武学堂而制,目的就是为这支军队大批量培养中下层军官。故而取名“运天”。

重新给弟子们统一发放平安青玉牌,对外的说法是,奖励弟子们一件防御法宝。而真正的用意是:打破弟子们原有的身份。无论是谁,也无论原来出自何门何派,不管是嫡系精英,还是旁系弟子,甚至是散修,只要考中了运天演武堂,成为其中的一分子,那么,他就只有一个身份,即运天演武堂的弟子。

而沈云细品之后,不难发现,泰阳真君确实是不对仙门不满之极,有通过运天演武堂另起炉灶之意。

不过,这一点,甚合他意。

再看平安青玉牌。原来背面刻的“厚德仁爱”也有是说法的。

厚德之意,取自“地势坤,君子厚德以载物”。仁爱也是出自上古之典故。说的是,上古有一位大能“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

这四个字饱含了泰阳真君对演武堂弟子们的器重,以及对新的修士军队的美好期望。

而叶罡在旁边小注一行字:建议筹备会议以之为演武堂之校训。

“校训”一词,对沈云来说是个新鲜的字眼。他略一品咂,明白了其中的意思,觉得这条建议很不错。

接下来的篇幅里详细的阐述了演武堂的弟子管理体系与学业体系。对于沈云来说,这些大多是全新的,同时,也是他非常感兴趣的。本来一目十行的他,一字一句的读得甚是仔细。

不过,读着读着,他渐渐发现,文中并不是一个人的观念。更确切的说,应当是叶罡在这里头掺了不少他自己的私货。从这些地方,他不难看出,叶罡与泰阳真君在如何度天劫这一方面,观念颇有出入。

泰阳真君认为已经越来越成像的天劫,是整个祝融大陆之大劫难,天下苍生必须共同面对。是以,修士与凡人当同心协力,共同挑起度天劫、济苍生的重担。

而叶罡在文中做的那些批注,明面上看上去对泰阳真君这些观念是赞成和拥护的,但是,沈云越琢磨越觉得,叶罡不批注还好,这么一批注,竟让他觉得泰阳真君的意思变成了:修士领导凡人度天劫。

别看这么一个小小的改动,貌似也很有道理修士的能力与见识,还有财力,都远远超过凡人。天劫当前,当然是谁的能力越大,谁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也越大喽。

所以,运天演武堂就顺势而生了。

但沈云因为自己的道使然,对此非常之敏锐。他看出来了,叶罡与泰阳真君是不同的。而他自己,更赞同泰阳真君。

待读完全文,这样的感觉更加强烈了。

沈云正想对叶罡直言,却心念一转,将涌到嘴边的一席话,又尽数咽了回去首先,叶罡虽然是泰阳真君的弟子,但他本来就不是泰阳真君。他现在也是元婴上人了,对其师尊之道有些不同的认识,这也是再正常不过的。所以,他不能仅凭着这篇万把字的文章,就给叶罡扣上篡改其师尊之意的大帽子;再者,按泰阳真君之本义,建立运天演武堂就是要合全仙山之力,共同度天劫,济苍生。里面最主要的是求同。而叶罡的批注中,也很明确的表现出了共同度天劫,以济苍生之念。

罢了,仅是我一人之言……沈云将玉简还给叶罡,笑道:“拜读完了,胜读十年书。”

这句话,绝不是虚言。比如说,在军队的制式上,他受益匪浅。

一直以来,青木派的各营都是仿仙符兵和贝大帅的部队而建。结果,看了演武堂的这方面构想,他发现泰阳真君对落桑族在军队建制方面的学习与创新,明显的更加先进。

而且他在石头岛上的诸多实践与自以为的创新,其实与泰阳真君可以说是不谋而合。只是他是个土包子,对落桑族的军队建制领悟远不及泰阳真君之透彻。

看完此文,令他有一种拔云见雾之感。一时之间,生出很多头绪,对青木派各营进一步的改革。

而这些,如果让他自己象以前一样,一边琢磨,一边捣鼓,估计真的要个十年八载的。

当然,他也没有要把演武堂里的这一套,原封不动的搬回到青木派里。结合青木派的实际,把好的借鉴过去,见贤思齐,这才是他真正的想法,也是他一贯的作法。

只是这里头的想法太多,他得找个时间,先好好的捋一捋。

而叶罡听了,看着他,笑问道:“云弟是否也赞同文中的构想?”

听到一个“也”字,沈云的心弦轻轻颤了颤。

好吧,求同存异!

他吐出一口浊气,笑道:“曾师伯说得很是全面。不瞒兄台,”说着,指了指叶罡接过去的玉简,“这里面的好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有很多是我不曾听说过的。真的叫我这个土包子开了眼界。四正兄,如果不是晚上要开首次筹备会议,我恨不得现在就立马闭关,好静下心来,仔细钻研曾师伯提出来的诸多构想。”

叶罡明白他的意思了高山仰止!敬佩之极。

别看只有区区万言,却是自己苦心孤诣花了近百个日日夜夜,方才成文,能够得到这么高的评价,叶罡不由满心愉悦。

当然,唯一有些遗憾的是,因为自己的名望与修为远远不够,所以,文中的大多数设想,只能借师尊之口宣讲出来。甚至还有一些观点,因为师尊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又不得不以批注的形式,又天衣无缝的圆回去。

等演武堂在全仙门真正扬名立万了,我的这些构想也就真正的立起来了。便是借师尊之名,又如何?真正实现的,是我之道。

想到这一层,他眼底的那一抹黯然瞬间消失于无形。

沈云恰好一抬眼,看到的便是他那一双雄心勃勃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