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蛮族简史那些事儿 > 115、第三节 燕国新君与中原大战全文阅读

115、第三节 燕国新君与中原大战

第三节燕国新君与中原大战

国之重镇惟幽都,东威九夷北制胡。五军精卒三十万,百战百胜擒单于。前临滹沱后易水,崇山沃野亘千里。昔时燕山重贤士,黄金筑台从隗始。倏忽兴王定蓟丘,汉家又以封王侯。

前线传来了胜利的消息,慕容俊也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

临死之前他召见了慕容恪,他对慕容恪说了一番话,说他打算仿效宋宣公,因为儿子上几年又不堪大任,想把天下交给慕容恪,慕容恪一听大惊,又说了一番客套推让的话。并且主动请求辅佐幼主,这下慕容俊非常高兴。对于燕国目前的处境,想必慕容俊是最清楚不过的。他的儿子慕容伟什么水平,他自己心里也有数,他恐怕内心也确实不想让祖宗创立的基业毁在他儿子手里。我们再回看一下当年宋宣公的禅让,宋宣公确实把君主之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宋穆公,但是后来宋穆公又把君主的位子传给了宋宣公的儿子宋殇公。看来这个床位有可能是真心的,但是也是有条件的。即便慕容俊是想试探一下慕容恪,那么也是想让他主动说出要辅佐幼主的想法,因为有了他的辅佐,燕国才可能在这样的乱世中存续下去。

公元360年,之前慕容俊下达的征集士兵的命令已经到期了,150万大军集结邺城。慕容俊拖着病体检阅部队,这个时候正好是正月,北方的冬天寒风凛冽,军队还没有检阅完,慕容俊的身体就支撑不住了,被身边的人抬回了宫中。

慕容俊在弥留之际,让慕容恪,慕容评、阳骛、慕舆根等人辅佐朝政,然后就撒手人寰了。慕容俊时年41岁,一共在位12年,称帝八年。

幼主慕容伟继位,这年才11岁,他让太宰慕容恪专事朝政,他什么也不管。慕容俊给儿子安排这四个辅政大臣非常值得玩味,这四个人不仅都是慕容俊信任的人,而且还都有一个特点,年龄都不小了。慕容俊的想法可能是再过十年,这些辅政大臣应该也死的差不多了,到那个时候,自己的儿子正好亲政。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十年之后这些辅政大臣差不多全都死了,可是燕国也被灭亡了。

这四个辅政大臣当中,慕容评没什么本事,阳骛是个外姓汉人,慕舆根这个人非常狂背胶狂,而且也确实有点本事,但他是慕容氏的外支,慕容恪一直把他当贼一样提防着。

慕舆根想试探一下慕容恪的口风,于是有一天他专门腾出功夫来到慕容恪的府中,就假装说,现在的殿下是您扶上位的,燕国的天下大半也是您打下来的,如果您要做皇帝可以说是名正言顺,朝野上下共同期盼的事情。慕容恪严辞说,恐怕老将军喝醉了吧,你怎么能说出这种话呢,先帝让你我二人一同辅佐当今陛下,怎敢有二心?

慕舆根听了这番话,就假装喝醉跌倒,然后回府了。慕容恪回头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自己的五帝慕容垂,还有皇甫真,他们两个建议慕容恪杀掉慕舆根,慕容恪还在犹豫当中。

慕舆根抢先一步下手,到宫中向太后和皇帝密报,说慕容恪和慕容评等人,要图谋不轨,打算废掉当今陛下。既然话都说到这儿了,太后的怒气成功被激起来了,他下令慕舆根准备好人马作战,随时等候哀家号令。

慕舆根高兴的快,不知道姓什么了,立刻回去组织人马,等候太后和皇帝的命令。就在这期间,慕容伟一个小孩子,都比他妈的见识长远,他对他妈说,太傅和太宰都是我的叔叔和叔组,而且是先帝亲自挑选的,怎么会无缘无故突然要造反呢?太后听了心里也有所动摇,暗自庆幸刚才没有让慕舆根直接出兵。

慕舆根看见太后和皇上一直没有行动,于是他又想出来了一条坏计策。有穿躲太后和皇上回到辽东老家,放弃中原这个是非窝。太后是个没脑子的人,就答应了。因为鲜卑人老家都是辽东,所以朝廷上下,包括那些将士们有多有所动摇。

慕容恪听说以后非常震惊,心想如果再不对慕舆根采取行动恐怕非出大乱子不可。于是,慕容恪和慕容评一起到宫中,向太后和皇上禀报了慕舆根的罪行,请求杀掉他,太后和皇帝还在犹豫当中。

慕容恪派人假传太后命令,诏慕舆根入宫议事。慕舆根再到宫中的路上,被身后的大将傅颜结果了性命。

我们再回过头来谈谈,慕容俊召集的150万新兵。皇帝死了,那这150万大军该如何处置呢?国家养着,还是让他们回家继续种地,还是率领他们南下攻打东晋,这是个大问题。150万人集结在小小的邺城,光是日常吃住就已经住不开了。何况最近燕国内部发生了这么多事情,先是老皇帝死了,然后又是辅政大臣之间互相残杀,那些士兵都以为燕国要出乱子了,所以就纷纷逃跑。

慕容恪看到这种局面,不得不采取措施了。他发布命令,从百万新兵里挑出几万精锐,然后其余的全部遣归乡里。这些挑出来的士兵也不愿意打仗,慕容恪又想出了个主意。他让这些士兵到燕国和东晋的边境,游览了一圈,然后也把他们遣散了,一下子100多万新兵全部解散,燕国境内才恢复了安宁。

这个时候,燕国的大权基本上都掌握在慕容恪手里。

东晋的大臣们知道慕容俊死了,刚刚征集的100多万新兵又遣散了,他们以为中原可图,从此无忧。只有桓温一个人,看到燕国虽然死了老皇帝慕容俊,但是慕容恪还在,照样够我们喝一壶的。

谢万被废为庶人以后,他们谢家在朝廷上几乎没有人了,这个时候谢安虽然不想出仕,为了家族考虑,他也不得不出来工作啦。他选定了桓温,当了桓温的司马。桓温非常高兴,对她也很好。

东晋朝廷又加封了桓氏一族,桓温这个时候更想北伐建功立业,他现在只等待慕容恪的死讯。

天天惦记慕容恪死的不只是桓温,前秦的苻坚和王猛也都天天盼着呢,怪不得慕容恪40岁还不到,身体就不好,莫非是被他们天天盼的?六年之后,慕容恪才45岁左右就死了。

现在先不说慕容恪死了以后的事情,先说说他活着要解决的燕国重大难题。

首先燕国面临的大问题是,燕国境内的一些地方割据势力还没有被剿灭。首先闹事的是吕护,这个人也投降过每一个政权,现在是第三次背叛燕国投降东晋,还带着兵马偷袭邺城。慕容恪把邺城内的政务交代清楚,然后亲自率领5万精兵讨伐吕护。吕护向东晋请求援兵,桓温就派自己的弟弟帅兵攻打许昌,以及达到围魏救赵的目的。结果许昌被顺利打下来了,吕护也被打败了,他再次投降燕国,慕容恪没有追究他的过失。而且还让他领兵攻打洛阳,让他将功补过,打下洛阳赔燕国的许昌。

这个时候洛阳只有1000多人守着,洛阳告急的消息传回建邺,晋穆帝司马聃一听,竟然死了,她19岁就死了,看来他们司马家的后代还真是逃不过这个魔咒。

太后褚蒜子又立了司马聃的堂兄司马丕为皇帝,司马丕的身体更弱,年纪轻轻就靠药物维持生命,他字千龄,但是叫什么名儿都没用。

借着洛阳告急这件事情,桓温又想北伐。于是东晋朝廷派出了一个人出兵,但是这个人在河南商丘驻扎下来不走了,桓温催了好几次,他还是不走。桓温彻底恼怒了,就把他撸了。

桓温温急忙派部将邓遐率领3000人援救洛阳,吕护战死了,洛阳保住了。这个时候桓温又给东晋朝廷出了个难题,他提出要迁都洛阳。这不是傻吗?把都城迁到洛阳去,天天遭受燕国的袭扰,东晋朝廷还有办法运行吗?

但是毕竟桓温势大,有人给皇帝出主意,既然他提出来了,就不要反驳他,让他负责去办这件事情,这件事情一定办不成。

公元363年,司马丕正是把东晋的兵马大权全部交给了桓温,让他当了三军总司令。其他那些大家族的子弟,也都当了桓温手下当他的幕僚。

司马丕这孩子整天不干点儿正事儿,就知道在宫中嗑药。这不有一天就喝出事儿来了,药性发作,司马丕嘴也说不出话来,身子也动弹不得。

如此一来,太后褚蒜子只好再次临朝听政。她一个妇道人家也掌控不了朝局,于是又下令请大司马桓温入朝参政,这回桓温不但掌握了兵权,还掌握了朝政。

桓温接到消息以后很高兴,就马不停蹄到往建业赶。躺在床上的皇帝司马丕虽然说不出话来,但是他坚决反对。太后褚蒜子也开始惊慌失措,连忙下诏让桓温暂时不必入朝,专心考虑北方战事即可。

桓温又接到朝廷的命令后,非常郁闷。他就在现在到达的地方住下不走了,管他什么北伐不被伐,他要跟朝廷耗下去。

这个时候慕容恪派人到龙城,把宗庙和留守的官员全部迁回了邺城,他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告诉所有人,我们已经在中原安家落户了,谁也不准再提回老家。

慕容恪再次下令攻打洛阳,而此时桓温还在跟太后赌气,接到消息后,就随便派了王家的王胡之率军援助洛阳。这个王胡之走到半路上,也称病不走了。

这个时候有一个犯官之子,叫沈劲,他主动提出来要领兵援救洛阳,他的目的是想建功立业,为自己的父亲洗刷罪名。既然他主动要去,朝廷也就答应了,但是只给了他1000多人。

他带着这1000多人去援救洛阳,洛阳守将一看,上次来援救的就是1000多人,这次还是,难道朝廷真的不想要洛阳了吗。

虽然他们人少,但是他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慕容恪一时间还真没打下来。慕容恪就采取围困洛阳的方法,一连围困了几个月。洛阳城里的粮食终于吃的差不多了,洛阳守将偷偷逃跑了。等天亮以后,沈劲才发现,这个时候洛阳城内守军乱作一团。沈劲鼓舞了士气,他表示要坚决跟洛阳城共存亡的决心。

沈劲继续带领洛阳城内的守军艰难的守着洛阳,靠吃野菜度日。这个时候似乎迎来了转机,因为桓温跟朝廷赌气,终于有了结果。皇太后又加封了他们桓氏子弟,桓温满意了,终于答应出来工作了。

就在桓温考虑如何援救洛阳的时候,朝廷又传来了一个消息,皇帝司马丕驾崩了。司马丕在位四年多一点儿,享年25岁,谥号晋哀帝。

皇帝一死,朝廷上下包括桓温又开始忙碌起来,援救洛阳的事就放下了。

司马丕也没有儿子,太后在宗室当中只好挑选了晋哀帝的弟弟司马奕继位,这年他23岁,是为晋废帝。

没有人来援救洛阳,所以洛阳城的失守只是早晚的事,终于洛阳城被攻克了,沈劲战到最后一刻被俘,慕容恪知道他不会投降,就把他杀了。

沈劲的做法值得我们推崇,在国家与家族大义面前,他是好样的,用自己的行动为父亲洗刷了冤屈。

个人生活感悟:机遇出现时并不大张旗败,有时候,它会出现在你认为毫无希

望的地方。

佛经上有这样一个故事:

弟子问佛祖:您所说的极乐世界,我怎么看不见,又怎么能够相信呢?

佛祖把弟子带进间滦黑的屋子,告诉他:墙角有一把锤子。弟子不管瞪大了眼睛,还是眯成小眼,仍然伸手不见五指,只好说我看不见。

佛祖点燃了一支蜡烛,墙角果然有一把锤子。

有时候,我们认为那里没有机会,可能只是因为我们没有点燃那支蜡烛而已。

英国有位名叫约瑟的老人,在异乡独自打拼了大半辈子,也没有取得多大成就。有一天,他看见电视主持人介绍月球趣闻,只见主持人煞有其事地在桌上摊开一张假的月球图,向人们侃侃而谈。

许多人看到这一幕,大概都没想到这里有什么巧妙点子,但是他却忽然灵机-动,想到既然有地图,为什么不可以有月图?有地球仪,为什么不可以有月球仪?

善于观察的他,猜想人们一定会对这个新玩意感到好奇,这样就可以赚到大钱,并且这又是个新兴市场,利润定很高。

于是,他立即将想到的点子化为实际的行动,开始画图、印刷,同时在电台做广告销售他的月图、月球仪。

果然,许多学校、科普协会等单位都来订货,结果一个退休老人竟然办起了大型企业,现在全世界都有他的产品,每年利润高达1400万英镑。

懂得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世界上充满新奇的事物,然后加以付诸实现,就能为自己创造许多的机会。

所谓观察,并非只是读书时注意观察,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随时关心周围发生的事情。只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慢慢就会有“对,就是那样”的感觉在刹那间和自己的心意相通。

你可以不必很聪明,也不一定要高学历,但唯一不可缺少的就是敏锐的洞察力,他将是你建功立业的秘密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