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重回明朝当暴君 > 第11章 出京(一)全文阅读

第11章 出京(一)

崇祯皇帝出了京城,既没有仪仗队,也没有浩浩荡荡的队伍,甚至连盘缠也没有带多少,崇祯就没打算要兴师动众的。

崇祯知道自己不是乾隆,也没有乾隆的那个雅兴。

自称“朱老爷”的崇祯皇帝是一个识得人间烟火的皇帝,知道人间疾苦,知道老百姓的不容易。

由曹化淳带领的皇家督察司小队已经出发,队伍虽说不上是浩浩荡荡,却也是威风凛凛,曹化淳认为若是能心底里找到一丝快意,那也是极好的,就算身体上不够完整,也能用皇上所赋予自己的权利将其全部的填补完整。

干着皇家的差事,自然要把旗号打的响亮一些。曹化淳虽然为人较为圆滑,不喜欢与人为敌,但现在皇上交给他这样一件事情,他知道自己不得罪人也不行了。

既然得罪人,就要有选择的得罪,何况在太监的眼里,主子只有一个,也只能有一个,就像是太阳那样,这一点就算是死他们也是明白的。

京城的铺子有一家算一家,都得纳税,对于许多皇族沾亲带故的店铺表现出趾高气昂的,崇祯也只能用用诗句来劝告:“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青楼、茶馆以及一些古董店,那都是富得流油的地方,这些人大多也都是见风使舵之人,墙头草两边倒,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没有人知道他们说的话到底是真还是假。

然而他们说的话是真还是假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他们的身上能够抠出多少银子,这才是关键的关键。

正是春风暖暖,天高云淡好时节,那时节北京的空气远比几百年后的现在好多了,没有尘埃也没有雾霾,更没有那么多的沙尘暴。

这天气一好,自然心情也不会太差,何况气质这东西又不是能够模仿出来的,崇祯走在大街上那动作那步伐,一板一眼,不夸张的说,此刻就算身上披上麻袋,那也是无法阻挡他那出众的气质。

“这些都是朕的子民呐!”

望着京城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崇祯不由的发出了一声感慨。

这个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它一度有着繁荣的经济,它曾是世界上手工业与经济最繁荣的国家之一,其实就是这样子形容它,那也是谦虚的说法。

大明?曾经多么的辉煌,万国来朝,何等的威风!

明初推行的海禁政策,虽在商业受到一定的压制,但也是无伤大雅的,毕竟大明是农业立国的国家。

明穆宗隆庆元年废除海禁后,海外贸易便一发不可收拾的重新活跃起来,全盛时远洋船舶吨位高达数万吨,占当时世界总量的五分之一。

可悲的是,最后大明居然因为农业衰败,而引起了农民起义,到了明末电视出现了许多千百年难遇的事情,什么小冰河啊!各种天灾天灾**!此时建奴又崛起!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如一艘腐朽的船,迷失在汪洋大海之中,幾待着明君的拯救!

立国之初,太祖朱元璋对**深恶痛绝,这一点直到现在还一直令许多官员胆寒。

历史总是有惊人的相似,历代王朝都无法避免贪污的存在,而且每到王朝末年都是官员鱼肉百姓,贪污严重,搞得民不聊生,有些虽不是直接导致灭亡的原因,但却一直是灭亡的主因。所谓天灾**,正是如此。这一点崇祯是深恶痛绝的,面对贪墨崇祯也是零容忍的。

历史就像是一面镜子,在照亮自己的同时,也可以从中看出曾经发生的灰暗历史。

朱元璋建立大明后,就一直在开展铁腕反腐,对于这一点崇祯是非常崇敬的。

朱元璋的反贪可以说是历代皇帝之最。有人说他残酷,杀了15万贪官;有人说他残暴,剥皮塞草,剁手跺脚;有人说他苛刻,贪污60两白银就是死罪。

崇祯却认为,这是一种气魄,这是一种帝王的气概。

大明建国之后,大力根治使明朝维持了70年的清廉政治,这是极其不容易的。

太祖朱元璋对**深恶痛绝,大力根治使明朝维持了70年的清廉政治,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推广桑麻棉种植为手工业提供原料,他积蓄下来的钱与粮,为数不少,然而太祖积蓄下来的,不够成祖花费。

俗话说的好,钱难赚,屎难吃——求人膝盖要弯曲。

洪武年间,有所谓“开中”的办法,招商人送米进官仓,换取“勘合”,到出盐的地方领盐。这一种以米易盐的办法,与所谓“引”(运盐的许可证),是相辅而行的。

成祖在北京缔造新都、疏通大运河,夏原吉便限制全国商人,只许在北京以米换取“勘台”,于是北京各仓的米十分充裕。

米是可以卖钱的,这是傻子都知道的事情,于是夏原吉很快就解决了缔造新都的费用问题。

成祖又要张辅平定安南并五次亲征漠北蒙古,夏原吉于是又准许边疆各地“开中”,也应付了少军费与军粮的开支。

胡荧“寻仙”、解缙修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成祖的花费没有止境,而夏原吉张罗的本事有限。于是,便自然而然也走向“通货膨胀”的歪路。

尽管朱隶时期经济发达、国泰民安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经过二十二个年头的痛快花费,白米一石的价格,已由洪武初年的一贯,涨到五十贯了。

明朝末年,内忧外患之下,整个江上风雨飘摇,崇祯作为明朝最后一任皇帝,继任以来勤劳国事日夜不停,可仍旧无法挽救明朝的运命,李自成率军直袭京城,这时很多官兵冒死守成,然后这些官兵待遇很惨,因为国库已经空虚了,崇祯皇帝给士兵发工资的钱都木有了。

崇祯皇帝对此非常无奈,很多士兵饭都吃不饱,依旧还要去守城,这样的情况下,京城很快就被李自成攻破,当务之急崇祯只好拉下脸来,想出了向大臣借钱的办法,因为他知道国库之所以空虚,并非整个明朝没钱,而是因为朝中大臣私自吞没钱财,国穷官富。

崇祯下旨,向百官募捐粮饷,希望筹集一批钱粮,用以解燃眉之急,崇祯把圣旨颁布下去后,本以为国难当头众大臣也会慷慨捐献,以实际行动来保卫国家,不料大臣们个个都吝啬鬼,谁也不愿捐钱,这让崇祯皇帝非常绝望。

崇祯皇帝自然知道,这些朝中管理平日仗着权力,个个捞到盆满钵满,他们肯定是有钱的,但在关键时刻不愿意捐献出来,于是崇祯把苗头对准国丈大人周奎,此人一仗自己是皇帝的岳父,多年来财富集聚甚多,可谓脑满肠肥,是百官首富,如果他能带头捐献,则百官也就会捐了。

崇祯皇帝要求周奎捐出十万两,但周奎哭穷不迭,一直叫嚣着自己没钱,只说一万两已是全部家当,只能捐一万两,皇后听后非常气愤,不料自己的父亲吝啬至此,于是她个人又拿出五千两给父亲,让他一并捐出来,以便给百官做个表率,不料父亲把她送来的五千两还贪污了两千两,周奎总共捐了一万三千两,首辅大臣更是只捐了五百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