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上可记得大唐王玄策?”蒲元乙见赵顼没有信心,突然反问道。
“王玄策?你对中土的历史挺了解的嘛!”赵顼笑呵呵地说道。
大唐王玄策,赵顼怎么可能会不知道?中国历史上,或者说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人物,无论是成吉思汗,还是亚历山大大帝,所有辉煌的战绩,都无法跟王玄策相比较。
王玄策,创下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人灭一国的历史奇迹!
公元647年,王玄策奉唐太宗之命第二次出使天竺。不料此时统治天竺众多诸侯小国的戒日王病逝,帝那伏帝国君阿祖那趁乱篡位僭立,并实行残酷的宗教迫害。
阿祖那听说大唐使节来到,竟派出千余兵将伏击唐使,将王玄策一行全部投入牢狱。王玄策与副使蒋师仁冒险越狱,并在戒日王之妹拉迦室利公主的帮助下,逃出天竺北上至尼泊尔,发誓要灭亡印度,以报被辱之仇!
与尼泊尔王商谈后,王玄策用吐蕃王松赞干布的名义借得尼泊尔骑兵七千,后来吐蕃又援助骑兵一千二百名,加上征召周边大唐属国的军队,聚齐一万多人的一支藩国联军。
王玄策以一人之身,统领着这支异国的联军,再入天竺,与阿祖那的数万大军展开激战,杀死敌军数千、溺毙万余、俘虏一万多人,又巧布“火牛阵”,一举摧毁阿祖那亲自统率的七万战象部队,生擒阿祖那,前后十几场战役,打得印度诸国胆寒,印度诸国纷纷降服。
虽为曾经立下“世界史上空前绝后奇功”的唐代使节,王玄策三度出使天竺的经历却在史书上鲜有记载。究其原因,日本学者田中芳树不无幽默地表示,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夺目光彩淹没了与之同时代的王玄策,而且他的官位比较低,在正史当中不可能单独为他树碑立传。一个人出名是要靠宣传的,在没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这位英雄最终为世人所遗忘。
就是这个被人遗忘的名字却在一个大食人口中被再次提起,赵顼不由得浑身一震。什么是盛唐?轻易不肯受辱,有胆气,有智慧,一人灭一国,这就是盛唐!
赵顼犹记得,后世在印度发掘出了王玄策勒石记功的石碑,赵顼一时间特别想去印度看看这块石碑!
“圣上,草民的儿子现在大宋读高中,他日,草民之子也有可能成为圣上的臣子,成为一名真正的宋人。”蒲元乙见赵顼一副激动的样子,知道已经鼓动了赵顼,于是不由得套起了近乎。
“看来朕不能落后了。但是今日的情况与大唐不一样,王玄策的功绩是不可能重复的。没有一定的把握,朕不会把大宋的士兵送入异国他乡征战。”赵顼平静地说道。
赵顼最终还是平静了下来,他还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根本无法跟那样的历史大人物相比较。印度气候潮湿,炎热,与中亚草原、西亚的气候绝然不同,而且印度的战象部队也不是那么好对付的,这也是历史上的成吉思汗、亚历山大这样的热衷征服的君主没有攻取印度的原因。
即便是伽色尼王朝,攻占了印度河流域后,也没有继续深入印度。历史上,印度的确是一个常常被征服的国家。应该不能说国家,只能说印度地区。印度在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都是诸国林立,很少建立统一的帝国。这使得印度没有一部自己完整的历史。他的历史常常记载在游历或者出使印度的他国历史中。
能够征服印度的民族,都是在印度东北部的印度河流域混了上百年,适应了印度的气候,了解印度的情况后,才能做到的。现在大宋,对印度的了解,仅仅是唐朝的少许历史记载和海商的一些见闻。这样打过去,不知道要吃多少亏。
不说印度诸国的军队多强大,就是那潮湿炎热下的频发的热带病,都有可能将大宋的远征军搞得全军覆没。赵顼还不至于把自己的军队派过去送死!
“圣上可是担心印度那炎热潮湿的气候?”蒲元乙一下子就猜到了赵顼心中所想。
蒲元乙见赵顼竟然知道伽色尼王朝,知道绿衣大食只是一个割据小国,那么对天方世界,甚至印度世界,都不会是一抹黑。由此猜测赵顼在担心印度的气候问题。
“你可有什么好办法?印度地形复杂,又人口众多,热带病也不少。加上印度教的狂热,不会比天方教少多少吧!”赵顼担心道。
赵顼的确有仿照后世的英国殖民印度的想法。印度的人口众多,粮食产量少不了。印度河下游的信德地区就是一个大粮仓。唐朝时,大食二十万大军与大唐西域四镇三万大军对峙鏖战时,所有的粮食补给都来自于信德。
如果能够攻取印度,十年后,大宋开发整个南洋的地区,无论是在人力上,还是在粮食补给上都能得到印度的支持。
“大食昔日与大唐并立之时,也曾有攻占印度的想法。这是印度诸国的地图,虽然是两百年前的,但应该能起作用,印度世界是一个停滞不前的世界。至于热带病,草民见圣上的山地兵团身材矮小,箭法浑然天成,应该是热带雨林地区的猎人出身吧,如果能用这支军队征讨印度,当无不胜之理。”蒲元乙站起,走到赵顼跟前,蹲下身子将地图呈给赵顼道。
蒲元乙是在印度出生的。当年,他的父亲和祖父,拿着这副地图,也曾率领三万绿衣大食的军队远渡重洋,征讨印度,攻灭了印度好几个小国,建立了索兰特天方国。只是天方教与印度教严重对立,他祖父强迫印度人叛依,遭到强烈抵制。印度后庶娄其国与昌德拉斯国连兵进犯,加上国内印度教徒反抗,索兰特天方国被起义的印度教徒所灭。
蒲元乙的祖父战死,他的父亲带着残余的几千部队弃国渡海准备逃回绿衣大食,却在海上遭到黑衣大食攻击,只能东逃,后来在占城落下了脚。蒲元乙谋划攻取印度,也算是继承祖宗遗志。
“三万军队就能攻占印度这个人口八千万,军队百万的地区,朕实在是没有那个勇气。况且还要渡海远征,不说其它,军械粮草的补给恐怕就是个难题。”看罢地图,赵顼还是摇头说道。
赵顼记得前几年攻打交趾,都不知道准备多少时间,花了多少心思。渡海远征要考虑的事情太多了,即便大宋现在在航海上有所发展,大宋每年的造船量几乎可以和大航海时代整个欧洲的造船量相对比,但是这不是打交趾,而是打更远的印度。
“圣上,印度诸国一盘散沙,朱罗国虽然有千万人口,二十多万大军。但是,他也就是二十万大军。这二十万大军,其中有十万正在恒河征战,有十万渡海征讨三佛齐。只要大宋水师能全歼朱罗国东征大军,朱罗国东岸漫长的海岸线就暴露在了大宋军前,随便攻取一点,朱罗国就得疲于应付。大宋再突袭朱罗国都,朱罗国必破。”蒲元乙鼓动道。
历史上,熙宁三年,也就是公元一零七零年,朱罗国发生了一场类似于唐朝玄武门一般的事件,幼子杀死长兄继承了王位,新国王为了表明自己继承王位的正确性,才开始穷兵黩武式地对外征战,以战功巩固王位。然而,朱罗国无论是东征三佛齐还是北征恒河地区都遭遇惨败。即使这次大宋不出兵,三佛齐也能战胜朱罗国东扩。
“难道朱罗国不会再征兵吗?千万人口,面对灭国大战,拉起百万大军都不是问题。”赵顼觉得这个蒲元乙有点异想天开了,不由得质问道。
“圣上可知道印度教的教义?朱罗国虽有千万人口,可是大部分都只是纳税的奴隶而已。奴隶们给谁当奴隶,还不一样。如果算人口,不把那些奴隶算上的话。朱罗国的人口不过百万。”蒲元乙提醒道。
蒲元乙所说的奴隶就是印度教义下的第三第四种姓——吠舍和首陀罗。历史上,朱罗国在东征三佛齐失败后,国势迅速衰弱,国土也萎缩得不成样子。可能是作为统治阶层的刹帝利和婆罗门,在对外征战中死得差不多了,朱罗国没有能力再统治庞大的疆域了。
“你的意思?”赵顼还没有领会过来。
“印度上层虽然文化昌盛,然而其下层却是千年没有变化。印度广大的农村只是高等种姓的赋税来源而已,只要他们纳税,婆罗门与刹帝利从来不会理睬他们。印度不像大宋,皇帝和官员们还要关注百姓的生计,还要开荒,还要兴修水利和道路。在印度,婆罗门和刹帝利只会用奴隶们修建他们的寺庙和陵寝。印度种姓是职业完全世袭,包括那些当兵的刹帝利。圣上征讨朱罗国,只要消灭朱罗国的军事力量,就能摧毁他们的刹帝利阶层,强迫他们的婆罗门承认圣上的大军是刹帝利,那么就能征服朱罗国,甚至整个印度。”蒲元乙解释道。
印度的种姓制度就像元朝划分的四等民族一般,甚至还要残酷。印度教义所谓的洁净观念,导致他们各种姓隔阂严重。这种情况下,印度根本无力凝聚力量抵御外来入侵。为此,印度的历史是一段段被征服的历史。
元朝推行的也是军户匠户制度,各个职业都是世袭。这个制度还被明朝沿用,这是严重的社会倒退。这样说,崖山之后无中国,也不是没有道理。
赵顼笑了。在宋朝,最人性的地方就是,大宋的皇帝们不会大规模地修建自己陵寝,不会像以前的朝代一样,从当皇帝开始就修建陵寝,一直修到死为止。
“其实大宋也有户籍制度。工匠有匠籍,官员有士籍,士兵有军籍,商人有商籍。如若大宋遭遇入侵,大宋全民皆兵!朕听闻,印度教是一个献身的宗教,其狂热程度不亚于你们天方教。如果朕发兵征讨朱罗国,难保那些婆罗门不会号召他们的奴隶起来抵抗朕的大军。”赵顼笑着说道。
印度教,可以说是一个非常自孽的宗教,和还没有汉化的佛教一般,都崇尚苦修献神。把自己饿死了,就功德圆满了的那种。
“圣上,大宋的户籍制度只是为了征税布政方便,并不限制各个户籍之间的流动。当官的也有回家种田的一天,商人不经商也可以自由退出商籍,士兵退役后也会从军籍中除名。这些在印度绝无可能。刹帝利与婆罗门是长期不合的,圣上只要摧毁了朱罗国的刹帝利,婆罗门的僧侣就是一群待宰的羔羊。圣上完全可以分化他们,只要在一开始保障婆罗门的利益,婆罗门就不会理睬刹帝利的哀求。”蒲元乙分析道。
“李向安,把肖一远和李常召回来。”赵顼沉默了一会儿,开口说道。(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