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宋扬天下 > 第八十八章:暴君之殇全文阅读

第八十八章:暴君之殇

思想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文彦博代表着北方士大夫清楚地告诉赵顼:“圣上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也,非与百姓共治天下也!”直接告诉赵顼,士大夫才是皇帝统治天下的根本,并根据这个理由反对过赵顼开武禁。

而以蔡京则代表着南方的士大夫清楚地告诉赵顼:“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直接告诉赵顼,天下非君主私有,而为天下人共有。并根据这个理由,极力赞成开放武禁,开放朝廷*。

南方士大夫无疑是代表着东南大商人,代表着新兴商品经济思想。现在的赵顼是穿越者,最后支持南方士大夫,因而才有了现在的迁都。

不过,历史上的赵顼是北方人,虽然用了王安石变法,但总是给王安石诸多的掣肘,最后王安石变法失败。北宋的诸多矛盾都是前者获胜,宋朝留给了后世一个弱宋的形象,一个国破家亡,文明中断的遗憾。

而蔡京,这个有着先进思想的人,在历史上却是一个奸臣权相的形象。究其原因,王安石变法失败了,代表着传统思想的人们控制着宋元明清四朝,拥有着绝对的无人反对的话语权。

“嗯,愿上苍庇佑大宋。”司马光祈祷似的说道,接着又问道:“北辽、西夏是否答应前来会盟?”

毕竟司马光现在不在政事堂,很多事情,只有通过王安石,他才能知道。

“不只是西夏、北辽,大理、高丽、日本、交趾、三佛齐都会赶来。”王安石回应道,有种万国来朝的喜悦。

“会盟的内容,政事堂商议得怎么样?真的要像对待日本那样,也支持其它各国进行开荒吗?要知道,即便支持他们开荒,他们也不会有粮食出售给大宋,铜铁也是如此。如果他们因为开荒,不断增加人口,从而拉起庞大的军队,那么日后大宋就是诸强环视了。毕竟他们不是日本,他们和大宋一般都是在昔日大唐的国土上建立起来的。大宋自认继承了大唐正统,那么就不可能放弃昔日汉唐故土。这点,他们也是明白的,疆土之争,是不可能回避的现实。”司马光忧心地说道。

司马光说到了重点,中国大一统的思想,决定了华夏各国不可回避的矛盾。

“他们会变强,但是大宋也只会更强。待各地驰道水道兴修起来,大宋根本没有粮食之忧。况且,人口的大量增加岂是几十年的时间就可以做到的,他们没有这个人口基数,即便他们人口翻倍,相比大宋,人口规模仍然不值一提。支持他们开荒,利于拉动大宋工商业的发展。我们大宋也不要他们的铜铁,反而要对他们输出铜铁。倒是,他们的铜铁矿石只能输出到大宋了。支持他们开荒,也是为了把军队战力上的比拼转移为治国政绩上的比拼。西夏、北辽皆是苦寒之地,在经济上支持他们,他们断然不会拒绝而大兴兵事。兵事不兴,大宋才能集中力量搞好内政。”王安石分析道。

司马光与王安石完全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才。司马光善于治人,王安石善于治事。史学家与经济学家的区别就在这里。

“介甫这么说,接下来的十年,真是让人期待呀。大规模兴修水道,通达大宋各个地方,再沿水道兴修驰道,大宋各个地方就会在水道驰道的基础上融为一体了,从此之后,大宋再无藩镇割据之忧了。文事鼎盛,百业繁荣,安居乐业,贞观之治都比不了。”司马光憧憬道。

当王安石从流求带回了赵顼支持天下大治的圣旨的时候,司马光就格外激动。因为,大宋盛世将在他们手里实现!

“是呀。一旦各地水道驰道修建起来,大宋各地就可以互通有无了。粮草减少了运输消耗,军队调动也会更加快捷。那个时候,还怕西夏北辽吗?那个时候,就是官家率领大宋铁军横扫天下的时候了!”兵部尚书王韶支持道。

对于刚刚结束乱世,一统天下的王朝,兴修水道驰道都是必然的选择。其原因都是为了达到互通有无,方便粮草运输、军队调动,从而保证帝国的统一。

秦始皇以咸阳中心,修建驰道,直抵边境。又修通灵渠,转运粮草,由而征服百越。

隋炀帝以洛阳为中心,大修驰道水道,著名的隋唐大运河就是他的杰作,而隋朝修建的水利工程也十分得多,连后世的青海地区都仍在使用着隋朝建设的水利工程。正是隋朝的铺垫,才有了唐朝的文治武功。

宋朝吸取各个朝代的教训,没有过多地修建水利工程,没有修建驰道,因为怕耗费民力,导致天下大乱。但是宋朝做得也是最绝的,直接采取强干弱枝的国策,把地方的财力全部收走。这种弱天下弱民的政策,直接导致弱宋的出现。

到了元朝,为了给宋朝擦屁股,建设的水利工程几乎是两宋所建水利工程的两倍。要知道元朝的国运才不到百年,而这百年间兴修的水利工程就达到了两宋三百多年所建水利工程的两倍,这个工程量是非常惊人的。

元朝灭亡了南宋,造成中国历史大倒退,这是一个事实。因为元朝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整个社会的制度,都是蒙古旧制与金国制度的拼凑,相对宋朝而言是十分落后的。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海禁,元朝不到百年的国运,就曾下达过四次海禁。后来明朝大抵承袭了元朝的社会制度,从这点来说,还真是崖山之后无中国。

然而,从传统农业社会的发展角度而言,元朝一统华夏,又是进步的。从元朝开始,中国的版图扩大,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历史的两面性就在这里,单纯从农业社会的进步而言,元朝是进步的,而从文明社会的进步而言,元朝是恶劣的倒退。

元朝建设的水利工程太多,最著名的工程量最大的两项就是京杭大运河与黄河整治注入渤海。说元朝在给宋朝擦屁股并非夸张,元朝百年,差不多都在和黄河做斗争。直到元朝灭亡的前夕,元朝的宰相脱脱还在整治黄河。最后,挑动黄河天下反,元朝灭亡。

自宋朝定都汴京后,黄河中下游过度开发,造成水土流失,最后把黄河变成了危河。这条危河从宋朝开始,三年两决堤,百年一改道,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沉重的灾难。这个灾难直到后世的共和国还为祸深远。后世的共和国不得不南水北调,不得不耗费巨资整治黄河。

单纯从农业社会的角度而言,元朝的贡献是远远大于宋朝的。正是因为元朝的大一统,正是因为元朝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中国才能彻底消除地方割据,维持着元明清三朝的大一统,甚至是民国和共和国。水道驰道的修建是国家的大动脉,只有大动脉互通有无,才能消除地区间的隔阂,维护国家的统一。

当西方列强入侵之时,如果中国不能保持政权上的统一,恐怕再就像印度一样彻底沦为殖民地了。后世中国拥有着世界上面积排行第三的辽阔国土,是从元朝开始的!

王安石提出的天下大治,大规模兴建水道驰道,治理黄河,根据各地状况集中力量发展农业的政策,不仅仅是解决大宋的粮食危机而已。这是要建立传之万世,恩泽万代的功业!

当赵顼还在战战兢兢,考虑着如何通过土地开发,拉动工商业发展,进而催生近代工业文明时,却不知道仅仅是他的穿越而来就已经改变了宋朝的命运,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通过海外扩张,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多的土地,进而通过土地开发,拉动工商业发展,让华夏文明原生工业文明。这样的发展道路是十分漫长的!因为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生产经验的累积,才能产生质变。而生产经验的累积,需要庞大的社会经济体。

赵顼穿越而来,忙碌了四年,流求才刚刚稳定下来,湖广地区,西南山区,才刚刚由政事堂迁徙了六百万百姓过去,而金州、澳州,还是一个苗头。

即便赵顼看不到这条发展道路成功的那一天,即便这条道路走不通,即便宋朝仍有可能灭亡。但是,有了王安石这个十年大治天下的计划,有了王安石能够成功地完成他的发展规划,那么,至少灭亡宋朝的绝对不会是异族政权,至少华夏文明不会出现剧烈的倒退。

清朝末年,武昌起义,民国建立,清帝退位,一夜之间从清朝变成了民国。但是国家没有分裂,民族没有分裂,中国仍然拥有着一个统一的政权,中华民族仍在统一政权的领导下同入侵的西方列强作斗争。

从清朝到民国的政权更迭,从清朝没有亡于西方列强之手,就可以看出,水道驰道在消除地方隔阂,凝聚民族力量,维持着国家统一的作用。

只要国家不分裂,只要民族不分裂,就不被异族分化征服,那么就能抵御入侵,救亡图存。清朝到民国是一个正面的例子,而宋朝到元朝就是一个反面的例子。

如果不是因为宋朝强干弱枝的国策,不是因为不注重兴修水道驰道造成的南北隔阂,那么宋朝也不会丢了北方疆土,更不会在有能力收复的情况下不去收复。

而正是因为宋朝丢了北方疆土,丢失了中原,造成了民族内部的分裂,才使得宋朝最终亡于蒙族政权之手。要知道,灭亡南宋的不是蒙古的铁骑,而是蒙古政权统领下的中原汉军。元朝建立后,中原的人叫汉人,而南宋旧民则称为南人。这个时候,事实上北方人与南方人已经不是一个民族,可以说是分裂为两个民族。

所以说,即便是赵顼失败了,但只要是王安石成功了,那么赵顼也算是成功了。而赵顼穿越而来所发挥的改变历史进程的作用,仅仅是因为他由于知道历史的发展趋势,天生似的相信并支持着王安石。

由此可以说,秦隋元三个短命王朝,才是真正对中国的统一和长远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王朝。然而主宰这三个王朝的君主无一不视为历史上的大暴君,成为历史的反面教材。赵顼似乎也在朝暴君之路走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