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重生之吴霸春秋 > 第623章 带甲三十万全文阅读

第623章 带甲三十万

“大王!”

在庆忌确立了察举制,且得到一众公卿大夫赞同后,已经改任大司马的伍子胥,手持牙笏,站了出来。

伍子胥朝着陛台之上的庆忌躬身行礼道:“最近几年,岭南六郡与西南三郡,偶尔发生叛乱,兵革折损颇为严重。”

“而今我吴国又灭楚吞郧,辟地千里,置郡县以治理,且不说官吏,常备之士卒,便已经捉襟见肘……”

“臣以为,我吴国当带甲三十万,方能供应需求,守备四方。”

“请大王明察!”

带甲三十万?

伍子胥此言一出,顿时就让朝堂之上的公卿大夫们,不禁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起来。

以当今吴国的国力,莫说是带甲三十万,便是带甲百万都不成问题。

八九个黎庶出一名士兵。

相当于一两户人家分出一个士卒,不太合理,却能办到。

只是,带甲百万可不是开玩笑的。

若不到亡国灭种的关键时刻,生死存亡关头,吴国绝不可能这样倾尽所有。

而今,吴国的常备军兵员高达二十万,看起来很多,胜于晋齐。

但是吴国眼下有十九个郡,二三百个县,疆域幅员辽阔。

东至夷洲岛、琉球群岛,西迈巫峡、乌江,南临交趾、哀牢,北到淮泗、东海之滨。

庞大的吴国版图,占据了华夏的一半不止……

可惜的是地广人稀!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拥有二十万常备军的吴国,在遭遇变故,国内发生大大小小叛乱的时候,兵力也会变得捉襟见肘起来。

“大王,臣以为,可!”

一向是比较“小气”的太宰计然,出列道:“我吴国而今国库充盈,仓禀富足,豢养三十万常备士卒,不在话下!”

三十个黎庶养一个士兵,吴国负担得起。

因为吴国的兵役制度,固然是募兵制,但是绝大多数都不是职业军人。

按照庆忌定下的规矩,国内凡十六以上,四十以下的男子,都必须入伍参军,三年一轮,或五年一轮。

每年,吴国都会进行征兵活动,具体要看所在郡县的丁口比例。

不论是贵族子弟也好,普通人家也罢,都不可逃避兵役。

因为就连吴王的儿子,吴国的公子都不可避免的要在十四岁的时候入伍参军,别人再尊贵,也不可能比公子的身份尊贵……

正是因为庆忌的诸公子这般以身作则,吴国的这种兵役制度,才能毫无阻碍的推行下去。

不止如此,吴国每年都会在农闲之时,由当地的官府,主要是县一级组织一次大练兵。

针对的对象,无非是适龄的退役士兵,或者是主动参与的少年……

吴国的尚武之风大行其道,也是得益于民间每一年都在厉兵秣马,枕戈待旦!

“善!”

庆忌微微颔首,准奏了伍子胥扩军的主张。

总的来说,吴国三十万的常备军,还不是太大的负担。

毕竟平日里没有战事,国都之外的常备军士兵也要屯田垦荒,养活自身。

除非是碰上战事,士兵牺牲,或者是立下战功,不然国家没必要出钱抚恤,给予封赏……

至于寻常的岁俸(年薪),那不是一般士卒能享有的待遇。

吴国将按照二十级军功爵位制的俸禄,给予士卒应有的待遇。

在军中,每顿吃的饭菜因爵位不同而不同。

“簪鸟”可以有精米一斗、酱半升、菜羹一盘、干草半石。

岁俸的话,从第一级公士,到第二十级彻侯,岁俸是五十石到一千石不等……

“大王,臣以为,我吴国的西南之地,以及岭南六郡,时常发生叛乱,屡禁不止。何以也?”

伍子胥痛心疾首的道:“大王的恩德,泽被四方,新吴人却不知感恩,恩将仇报,不服王化!”

“若以大军镇压,则大军一去,恐怕叛乱又起,祸乱边境!”

“是故,臣以为,大王当移民戍边,以稳固南方边陲!”

移民戍边?

这在吴国君臣看来,的确是可取的一种做法。

历朝历代,也都有移民戍边的例子,而且收效显着。

就庆忌所知道的,历史上蒙恬在秦始皇的命令下驱逐了河套地区的匈奴人,然后在当地设郡县,并迁移关中移民进入河套地区进行屯垦戍边。

秦王朝南征百越胜利后将占领区域设郡县,南征的几十万秦军就地屯垦,并且迁移大量中原移民进入百越地区屯垦戍边,人数多达数十万人。

汉武帝时,为加强北方边防,曾一次就移民七十余万口,充实北方诸郡,实行兵农结合。

这样一来,既减轻了国家的兵饷负担,又保证了边境的安全。

由于采取了移民实边和屯田戍边的措施,汉代西北边境一带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虚边失地,与移民实边,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

而在吴国的朝野上下,一直以来,都有不同的两种声音。

一种是虚边,一种是实边!

反正,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作为国君的庆忌,一时间并没有确立究竟是虚边,还是实边。

因为庆忌主张的,一直都是因地制宜,而非是墨守成规……

“大王,臣以为不妥!”

伍子胥的话音一落,适才还赞同伍子胥扩军的计然,立马站出来反驳道:“大司马所主张,移民戍边?”

“却不知道,要迁移的,是何处的黎庶?”

“请大王明鉴!”

“过去,我吴国具有岭南六郡、西南三郡,以钱财、农具、耕牛、布匹、房屋等东西,甚至是爵位,来鼓励国内的黎庶进入南方屯田垦荒,只是收效甚微。”

“这十年来,在大王的力主下,凡有作奸犯科之人,即囚犯,都被流放到岭南、西南,使他们定居于那里,繁衍生息。”

“只是,区区几千囚犯、刑徒,面对百万南人,何以立足?”

“怕是还不等他们同化南人,自己便已经被南人所融合……”

顿了一下,计然又朝着庆忌躬身作揖,慨然道:“大王!”

“移民戍边之举,实在不妥!臣以为,应当虚边以稳固国本,将四境之南人,迁入内地,编户齐民,妥善安置!”

“如此,不出数十年,则南人必定归化,完全成为我吴国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