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大明1805 > 第四八四章 “命皇四子靖垣即皇帝位。”全文阅读

第四八四章 “命皇四子靖垣即皇帝位。”

朱靖垣大致确认了应天新城的建设成果,大明太上皇朱仲梁在第二天就搬家了。

他直接搬进了新宫殿北部山谷内的行宫区域。

在当天的早朝上,大明皇帝朱简炎首先下达圣旨,宣布大明应天府新城正式完工。

同时正式宣布了主要宫殿的命名,仍然照搬原有紫禁城的名称。

正殿名为奉天殿,文常殿名为文华殿,武常殿名为武英殿。

后宫皇帝寝宫名为乾清宫,皇后寝宫名为坤宁宫。

太上皇寝宫名为仁寿宫,皇子、皇女住所名为春和宫。

两宫太后寝宫分别名为慈宁宫、慈庆宫。

其他次级妃嫔宫殿一如既往。

然后继续下旨,要求内阁组织协调朝廷各部,开始办公和住宿机构的搬迁公国。

并要求官营和皇家的客运和货运公司全力协助。

皇帝接近着发布了第三条圣旨,宣布正式的《大明建筑规格标准规定》从今日开始实施。

这个标准明确了大明民间建筑的高度限制为六十四米。

同时对其他的建筑总体的长度、宽度,单间房间和厅堂的高度、宽度、长度,都做出了非常明确的规定。

相对现有的民间建筑而言,绝大部分数据都是非常宽松的。

应天新城将皇室和朝廷的官方建筑标准,相比以前拉高了一个巨大的量级。

即便是在朝廷官方建筑的基础上,再稍微降级之后作为民间建筑标准,仍然颇为宽松。

民间可以建设高度最多六十四米,楼层最多二十层的楼房了。

当然,按照朱靖垣当初的建议,这个最高标准是针对南北两京的。

其他低级的省城、府城、乡村的建筑标准,要在这个指标之上依次向下缩减。

这个规定在制定的过程中,已经在朝堂和民间广泛的流传和讨论过了。

大部分官员和贵族们不是完全满意,但也没有太过失望。

他们知道皇帝正在建造一个高的离谱的大殿,那绝对不是一百米两百米能打住的。

很多消息灵通的人士,本来准备囤积建筑材料,甚至准备大规模买地。

有足够商业头脑的人士都知道,建筑高度是会直接影响地价上限的。

一旦民间开始广泛建设两百米的高楼,那城市地价和房价也会蹭蹭往上飙升的。

其实相关消息传开之后,地价和房间就已经开始上涨了,只是因为还没有准确的消息,所以上涨的趋势比较缓慢。

结果在标准制定的时候,皇帝直接给出了一个大概框架,把建筑高度给卡死了。

民间建筑的限高标准,要按照朝廷正式办公楼的标准向下缩减,而不是按照皇帝的正式大殿向下缩减。

地价、房价、建筑材料的预期上涨幅度,很快就大幅度的同步下调了。

与原来的行情相比肯定是上涨了的,但却不可能涨太多了。

前期的投资不至于打水漂,但也不会赚太多了。

这三道圣旨都没有出乎臣子们的意料,做好了心理准备的他们老老实实的接旨。

大事宣布完了,皇帝开始带着大臣们讨论日常事务。

早朝结束之后,大明中央朝廷的搬迁工作也就马上开始了。

新城和旧城本来就在同一个城市,总共只有十几公里的路途,还有专门修建的快速铁路和公路连接,搬迁的速度还是非常快的。

到了安康十五年六月底的时候,绝大部分机构都陆续搬进了新城区。

朱简炎作为皇帝没有住进后宫核心区的乾清宫。

而是直接搬到了后宫区域北部的行宫区域,跟自己的父亲太上皇作伴去了。

安康十五年七月七日上午,大明皇帝朱简炎在新正殿升座。

这个新的一万六千平方米的大殿,比原来紫禁城奉天殿面积大了六倍。

大殿内的格局也发生了巨大改变。

原本和文华殿类似,中间一个大型讨论台,周围摆四排座位。

只有九卿尚书级的官员,以及根据实际需要特别安排的人员,才有资格参加会议。

现在的格局改成了类似后世大礼堂的模式。

正中间坐北朝南的位置,安置着两代皇帝的两个宝座。

下面则朝着主席台的方向,从前往后依次摆上不同级别的座位和条几。

大殿内总共安排了一万个座位,环绕在皇帝宝座的左右前三面。

这种布局决定了不会再在这个大殿里面讨论实际事务了。

只会用于举行重大仪式,宣布重大旨意和命令。

以及直接对尽可能多的人员训话教导。

现在,有官职在身的宗室和贵族成员,大明中央朝廷的所有从五品以上官员,以及同级别的中央军事机构军官,皇室财团和大明财团同级别掌柜们,非常罕见的齐聚一堂了。

所有站在自己的位置前,对着台上的皇帝一起躬身行礼。

朱简炎施施然的在宝座上坐下,环顾现场的所有官员之后挥手示意。

典仪官大声宣布让所有人就坐。

新大殿安排音响和放大设备,所以不需要扯着嗓子喊话了。

今天这场朝见仪式,相当于确定迁都正式完成了,大明的朝廷正式挪到应天府新城区了。

按照绝大部分人的理解,皇帝稍微讲几句话,这次仪式性的拜见就该结束了。

臣子们都该回到自己的部门忙活自己的事情了。

刚刚办了办公区,应该尽快适应新环境,稍尽快恢复日常的工作。

皇帝真要讨论是什么大事,应该在文华殿召集九卿大臣、大学士们单独参与。

朱简炎在上面坐了一会儿,却只是安静的看着下方的人群,许久都没有开口说话。

当最前方的大臣们稍微有点疑惑的时候,朱简炎不紧不慢的从兜里掏出了一个信封。

也不交给其他人,而是自己打开信封,从里面抽出了一张纸条。

然后自己直接亲口宣读了纸条上的内容:

“命皇四子靖垣即皇帝位。”

这张纸条上只有这样非常简单的一句话,但却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一句话。

按照世祖光武皇帝留下的规矩,皇帝的传位诏书要尽可能自己亲笔写。

要尽可能提前写好,只要感觉身体不舒服,无论大病小病,都要马上写一份。

如果病好了之后,感觉对原有继承人还不满意,可以直接烧了重写。

为了避免某些情况下写不出太多字,要求诏书内容要尽可能的简洁明确。

关键是说明让谁继位就行了。

额外的夸赞、考虑、期许、要求之类的废话都不要写。

实际上,在原有的历史上,真正的老皇帝亲手写的传位诏书,也都非常的简单。

基本也都是只有一句话。

因为正常皇帝传位的时候,本人要么病重要么垂垂老矣,基本都到了生命垂危的时候。

让他在临终时刻,还要搜肠刮肚的去写长篇大论,把自己的某个儿子夸得天花乱坠,那本来就是不科学的。

就算是让臣子代笔,也不会让臣子慢慢写废话了,皇帝要亲眼看着他把重点写出来,让自己指定的人在自己死后当皇帝。

绝大部分真正的所谓传位诏书,基本都不是让某个儿子“即皇帝位”,而是册封太子。

因为皇帝本人这时候还没死。

让指定儿子当太子,在自己死后继位,是合乎礼法的。

绝大部分长篇大论的传位诏书,基本都是在皇帝死了之后,太后或者皇后或者大臣们,以及继位的皇帝让人后补的。

无论老皇帝有没有真正的遗诏,通常都要在事后另外补一份。

这份诏书是用来载入史册当档桉的。

实际上,这些也都是特例,正常情况下,皇帝是不需要在遗诏中说继位的事情。

因为绝大部分的皇帝都是按照传统宗法制顺序继位的。

世祖光武皇帝重建大明之后获得了无上的威望。

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整套的规则,来保障皇帝的绝对权威。

彻底废除嫡长子继承制,让延续两千年的宗法制度,也完全屈服于皇权。

皇帝指定谁当继承人,谁就是自己的继承人。

世祖皇帝留下的的官方正面说法,不是要去选“贤”,而是要选“如朕意者”。

因为选“贤”的话,就会有很多的标准。

关键是会让皇帝之外的人,能够通过讨论“贤”的标准,获得干涉皇位传承的机会。

只要有人能在皇帝的人选上说话,就可能获得对新皇帝和朝局影响。

世祖皇帝虽然命令禁止任何臣子参与皇位传承的讨论。

但是仍然努力在规则设计上避免这种情况。

仁武朝以后得皇帝继承人的筛选,在储位教育的时候就不会关注考试分数,拿到及格的评价就算是入选了。

在施政实训阶段的时候,也不看实训的时候的评级高低,只要不被淘汰就算是入选。

就是要避免老师和考成负责人对此产生影响。

这些皇子“入选”之后,最终选择谁来继承,只看是否“如朕意”。

也就是完全看皇帝的心意,名义上是没有标准的,或者说是能否能讨到老皇帝的欢心。

外人都没有资格替皇帝说到底更喜欢哪个儿子。

最后,朱简炎宣布自己的传位诏书的时候,还是自己亲自读的。

甚至没有让大学士或者其他人出声。

朱简炎宣布完这句话,包括朱靖垣自己在内,现场的所有人都是明显一愣。

虽然大家都有了心理准备,但是迁都的当天就这么宣布,多少都是有些突兀啊。

不过皇位传承这件事情,皇帝本人既然开口了,那任何人都不能插嘴。

包括朱靖垣在内,所有人反应过来之后,都立刻再次站起身来。

所有人再次一起想着台上的皇帝躬身行礼。

朱简炎微微点头,向下面的朱靖垣招手:

“靖垣,现在你是大明皇帝了,去后殿换好袍服,然后上来接受百官朝拜吧。”

朱靖垣也没有什么好说的,老爹这么痛快,自己也得全力配合。

“谢父皇……”

朱靖垣深吸一口气,再次躬身行礼,然后缓步走向后殿。

在仆人的帮助下,换上父亲给自己准备好的皇帝常服,再次回到正殿。

登上皇帝宝座所在的台阶上,近距离再次向自己的父亲行礼:

“儿臣皇四子靖垣拜见父皇陛下。”

朱简炎微笑点头,关闭了眼前的话筒拾音器,语气中满怀着期待:

“靖垣,从现在开始,你就是我大明的皇帝了。

“为父殷切的期望,你能够明白自己的使命,坚持住自己的信念。

“为大明开创一个更加繁荣和强大的新盛世。”

朱简炎关掉了话筒,周围侍立的仆人也不敢离太近,所以只有朱靖垣能听到这些话。

朱靖垣也是满怀着感慨,再次对着父亲躬身行礼:

“儿臣一定牢记您的嘱托,为大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朱简炎再次微笑,然后向着朱靖垣招手:

“过来坐下来吧,这里的事情就交给你了,为父要去陪陪你爷爷了。”

朱靖垣连忙再次行礼,看着父亲从宝座上下来,带着几个随从直接去了后殿。

朱靖垣看着父亲的背影消失,心中长长的吐了口气。

站直身体,回过头来,看向旁边的皇帝宝座,又轻轻的吸了一口气。

虽然早就知道,这个位置极大概率是自己的。

但是事到眼前的时候,朱靖垣还是免不了感觉心情激荡。

那毕竟是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的最高权威。

不过也因为早就有心里准备,也当了好几年的事实上的天官,朱靖垣迅速平复了心情。

抬脚缓步向前,安安稳稳的坐了下来。

台下站立的着文臣武将和大掌柜们,这时候一起朝着台上的朱靖垣躬身行礼。

“臣等拜见皇帝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仁武朝后期开始,在世祖皇帝的要求下,山呼万岁的次数越来越少。

最后成了皇帝继位以及各种大型典礼上才会用的礼仪了。

而且也不需要跪下,只需要拱手作揖即可,平时一次就行了,这时候要连续三次。

现在这个简单的仪式,当然不是正式的登基大典,只是确定开始传承皇权。

类似于仁武朝以前的灵前继位,开始行使皇帝权力。

正式的登基大典,还要另外选时间,提前公开准备,而不是这样简单宣布一下了。

朱靖垣坐在皇帝的宝座上,看着下方这些整个大明的管理者们恭恭敬敬的行礼,心中感觉前所未有的充实。

心中也有很多的话要说,应该说是很多的事情要做。

朱靖垣把父亲放在桌子上的诏书收好,打开桌子上的话筒,向行礼完成的众人吩咐:

“都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