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这一阵子使钱如流水,一府管事李季心痛不已,而主公刘霄半不心疼,在装完成后的怡情居内上上下下看了一圈,仍旧嫌这嫌那指出许多不足。
李季只好硬着头皮一一记下,同时心中嘀咕着又得支出多少花费。
十一月十六是个好日子,装扮一新的怡情居盛装迎客。
早在接手过后不久,刘霄便授意李季或明或暗将谢家入主怡情居的风声放了出去。
此时契约已成,温家仆悔之莫及,只得认命。可但凡大晋国人,谁不曾听得谢家名声?
昔日有一扇贩,愁手头货物销路不畅,于道中巧逢谢安,因为钦慕其名,于是赠了谢安一把扇子。谢安为人相当有趣,接过扇子大笔一挥,龙飞凤舞不知在扇面上写了几个什么字,还扔给扇贩。
想那扇贩也是个机灵人,就把谢安留笔的扇子高悬店铺正中,于是仕人闻风而动,将店铺中留存的货品一抢而空,此事后来被作为美谈。
那么如今,听谢家亲自经营起酒楼,仕林名流岂能不闻风而动?
首先是建康城中的达官显贵,这是一帮不问价钱,只求最好的家伙,怡情居甫一开业,便三两成群携友而来。
想要客人掏钱,攀比二字最好使,对此刘霄深得其中三昧。
首先是供宾客停放马车之处,就在楼前门脸处圈下大大一片地方。穿街而过,谁家停的马车,皆有酒楼专门安排的仆从用红绳圈好,再于马车前悬上一块檀香木牌,上书某某府。
如此一来,谁家奢华谁家寒酸一目了然。看着那一匹匹高头骏马,看着车上镶着的锦缎宝石,寻常人家只有咂舌的份。
整座酒楼三层不设散座,皆为雅间,雅间之内隔成套,吃穿住行皆宜。
更妙处在于,酒楼处处见打赏,厮使役,歌舞曲,牵马停车,只要有心往怡情居一进,首先得摸摸腰间的钱袋。
而三楼除了雅间,别具一格临窗留下一座大厅,其间回廊宛转,下有活水幽鸣,沿着回廊遍置玉兰草木,周围更有熏香袅袅。
也不知道谢家从哪里觅得一班豆蔻女子,皆为天人姿色,词曲书画无一不通,就在那回廊之中,玉兰草木之间半遮半掩,或单个素手抚琴,或三五成群书画作赋。
听那脚下潺潺活水之声,观那窗外秦淮精致,赏那绝色女子的琴音画作,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当然,这一切都是要宾客打赏的,包括姑娘们即兴所作书画,不少风流名士会当场竞购了去,此等温柔之乡的花费,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这也正好应了那句,千金易得,难买人生快意。
怡情居开业不过三五日,进账已超过李季先前支出的一半。看着哗哗啦啦流进来的铜钱,连见过不少世面的李季也暗自惊心。
刘霄听了李季所报并不太在意,淡然交代一句好生经营了事。
对他而言,做起生意的那些伎俩并不生疏。只求最贵,不求最好,这句八字真言估计现时的商贾很少有人悟透。
怡情居的事情刘霄没有放在心上,可岳父褚歆今日早朝前告诉他的一件事情他不得不费心。
徐州,出乱子了,而且不,且就在长兄谢泉治下。
射阳县,有数百乡民作乱,专挑南投过来的北人富户下手,围攻庄园,杀人放火,声言要将这些北人悉数赶回北方去。
所幸县令谢泉处置得当,及时报知广陵太守,调派徐州驻军弹压,擒获带头挑唆之人,当场就地正.法,这才把事态平息下去。
接徐州奏报,尚书令褚歆暗地将上疏压了下来,未让皇帝和太后知晓,原因无它,不是什么好事,又牵涉到谢家,并且动乱已经平息。
事情了是了掉了,不过尚书令褚歆心里并不踏实。
用兵弹压,终究不是治本之策。
闹出乱子的根源褚歆很清楚,源于朝廷历来的侨置和编户之策。
胡夷乱中原,洛颍一带沦为废墟,长江以北的汉人避祸南投,致使南方人口大增。
人口,一国富裕之根本,晋国不得不敞开国门接受。但是麻烦也随之而来,南投过来的这些人,如何安置?
当然,南来的北人当中不乏大族世家,举族迁徙过来,有钱置田置地,有钱蓄奴养仆,可是如此一来,势必会与本土南人争地夺产,且按大晋法度,富户蓄养的奴仆皆不入籍,北人投军者也不入常籍,国家的税赋全落在本土南人身上,是可忍孰不可忍?
这才是动乱发生的根源所在。
可是,能够看出问题不难,如要对症下药解决问题,非大智大勇者不可,大晋这个弊病已经存在不止三四十年,不是没有人看到问题的症结,而是很少有人具备革除它的勇气。
革新,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秦有商鞅,汉有晁错,血淋淋的先例就在眼前。
即便是褚家、谢家自己,也是目前这一体制的受益者。褚家刘霄不了解实情,仅仅谢家,在会稽东山田产多少?蓄养奴仆多少?又因此担负了国家的税赋几何?谢家为侨人,白籍,无税无赋!
革新,不是革自己的命么?谁会这么做?
“长度,不瞒你,此事眼下虽已平息,我终究放心不下呀”,褚歆在刘霄面前叹道。
“岳父所言极是,不广陵一地,就是朝廷粮仓的三吴之地,婿也曾听闻南人时有动乱,用兵弹压绝非长久之计,只会让南人北人之间对立更甚!”。
“我何尝没有看透此节呀!”,褚歆接过刘霄的话道,“此事之弊,还远不止如此。田地兼并,奴仆日多,长此以往,国库收入每况愈下,再过些年,恐怕连朝臣的薪俸也难以支撑,中军之所以孱弱至今,未必没有这方面的原因”。
“无钱则无军,无军则国危,社稷危难岂止千般,但无有盛过此者”,刘霄沉痛道。
“是呀,长度所言不差,此弊不革不行!”,褚歆道。
“只是,岳父可曾有了良策?此为大事,牵涉到我大晋的长治久安,不能不慎重”,刘霄问。
“我要是良策在胸,就不会前来与你商议了,之前我就此事已与刘中书商议过,也不曾有个好法子”,褚歆一脸苦笑。
“一时半会难得周全对策,莫如从长计议吧。既生矛,必有盾,办法总会有的”,此等大事,应对的法子不可能张口就来,于是刘霄宽慰褚歆道。
“只好如此了”,褚歆完便沉吟不语。
“对了,到徐州,婿想起一事,不知如今羽林中郎将郗超在徐州募兵进展如何?他这一去,已经两月有余”。
郗超前往徐州募兵,这个一直就在刘霄心里头搁着,只因从燕国南归不久,又为接手怡情居忙活了十来日,所以就没打听。
眼下褚歆正好来和自己议事,既然到了徐州,刘霄便一并问了。
在这上面褚歆没什么好隐瞒的,于是答道:“两月来郗超向朝廷有过几次奏报,是进展颇为顺利,已经募得精壮三千余,正好编得一校人马”。
“做儿子的颜面果然与别家不同”,刘霄笑了笑,“想必此次徐州刺史郗愔定然在背后鼎力支持,要不然,换了别人前去,徐州那边可不是那么好相与的”。
“看来这天下,当真没有盘不活的棋,就看你怎么落子”,褚歆接口道,“起来,这也是长度之功”。
“岳父快莫这样,皆赖太后慧眼识珠,主意谁人可出,定案才是大智慧”。
“你呀,我知道你的!”,褚歆看了看刘霄笑道,“难得你年纪轻轻,行事却低调沉稳,我这个尚书令做起来省心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