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女生小说 > 这个农民有点虎 > 第一百七十八章 龙入大海还是虎落平阳?全文阅读

第一百七十八章 龙入大海还是虎落平阳?

第一百七十八章 龙入大海还是虎落平阳?

(今天给个力,爆个更。第三更送上,字数虽然少点,但蚊子再小也是肉啊,所以各位老铁慢慢品尝)

古时候的东北被称为辽东,从秦统一中国后就一直有辽东郡。大致范围指的就是今天的辽宁和吉林南部。

明朝洪武十四年,大奖徐达修建山海关。山海关是走陆路到东北的必经之地,于是东北多了两个称呼,关外和关东。东北人把山海关以内的地方也叫关里,

大家把去东北叫成出关,东北人也把出东北叫进关。虽然关内关外只是一关之隔,但曾经确实一道无法逾越的天堑。

清廷以东北为龙兴之地,担心关内汉人的大量迁入会损害旗人利益,破坏满族的习俗和秩序,康熙七年推行封禁政策,以后的措施越来越严厉,从局部封禁到全部封禁,从验关封海到驱逐流民。尽管禁令日见严厉,却不能完全禁阻关内民众进入东北。迫于日趋沉重的生活压力和连年不断的自然灾荒,越来越多的山东和河北省农民或泛海偷渡到辽东,或私越长城走辽西,涌向仍在沉睡的东北沃野。这些移民都是在清廷实行封禁政策的条件下进行的,人称为“闯关东”。

所以今天的东北人多数都不是本地人,东北的民风剽悍也和闯关东不无关系。闯了关东那是要掉脑袋的事情,所以这些人是真正的违反法令的亡命之徒,迫于生存才到了东北,自然更加无所畏惧。所以到了民国时期,东北基本就是大小山寨林立,土匪横行。东北胡子和关东大响马是关内人对东北最熟悉的两个词。

东北肥沃的黑土地在清末和民国时代确实养活了一大批难民,但是当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经济的腾飞发展,在新经济环境的洗礼下,东北已经成为了相对贫困落后的地区。

更名沈阳的奉天城和哈尔滨也不再复民国时期的繁华,东北人开始大面积的向南方发达城市涌去。读书的毕业就留在外边,想做点买卖的也大多选择南方打拼。所以今天来东北的外地人要么是来旅游,要么就是回乡探亲。除了真正的大集团选择到这边布局扩展业务,鲜有人把东北作为起家的选择。

但是今天来到吉林的挂着京A8系车牌的这辆奔驰则与众不同。车里坐着两个三十来岁的青年,开车的贼眉鼠眼,一脸奸诈。坐在副驾驶的男人显得稍稍沉稳一些,眉宇之间透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炽热。

“唐少,咱这是不是叫龙入大海?”充当司机的青年看着副驾驶上原本是他同学,现在是他主子的青年问道。

青年司机叫做司徒俊,江苏人。在北京读大学期间认识了身边的这个唐帅。唐帅是北京本地纨绔,爷爷是红色出身,标准的红三代。但唐帅并不属于北京一线纨绔范畴,勉强称得上二线纨绔。但即便如此,也足以让平民出身的司徒俊不顾一切的巴结讨好了。从大学到毕业,一直跟在唐帅身边唯其马首是瞻。唐帅也很喜欢这个很会来事的司徒俊,不仅脑子够用,而且办事很利索,不管是踩人阴人都是一把好手。最主要的是在自己被人踩的时候这小子喝的出来,愿意舍身替自己扛着。这个司徒俊就两个缺点:贪财,好色。但是这些对于不缺钱的唐帅来说根本不成问题。

听到司徒俊的问话,唐帅不动声色的勾起了嘴角,很深沉的说道:“龙入大海?不是虎落平阳就好啊。”

这幅作态是唐帅和爷爷还有见过的那些大人物学的,他觉得这样很有感觉。

对于唐帅的风格和习惯,司徒俊了解的很透彻,闻言笑着说道: “要说在北京,碰到两个棘手货还正常,但是到了这个别说群狼,就连烈狗都没几条的吉林,那还不是一马平川!”

唐帅笑了笑,没有接话。司徒俊说的很在理,他也确实有这个信心。

自己家世虽然到父亲这一代稍有没落,但是百年之虫死而不僵,况且这一代又出了一个让家族觉得大有希望的哥哥。自己在北京虽然算不上大纨绔,但是到了像吉林省这种津京圈子外的地方,就算是地方大员也得笑脸相迎。

唐帅这次来吉林是抱着大志向来的,他也不想离开北京,但是无奈家里的哥哥在官场上混的风生水起风头正劲,现在也正处于关键阶段,全家举家族之力全面帮助。爷爷更是发话,要扼杀一切可能的威胁。这两年因为亲属关系影响仕途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原本就喜欢惹事,不受爷爷喜爱的唐帅便被爷爷定义为最有可能带来威胁的祸根,所以发话让唐帅要么在家老实待着,听家里安排到某国企公司上班。要么自己就拿点小钱,到外地做点买卖。只要不在北京惹事生非,让有心人抓住把柄,老人乐得让他到外边自生自灭。起码在外地就算惹了事也不至于牵连到在北京做官的哥哥,顶多就是家里出面安顿一下。若是惹了大事,那唐老爷子也不介意放弃这个孙子保全大局。

所以外人看来光鲜亮丽的唐帅自己知道,他已经成了家里多余的人。但是每个人都不会觉得自己是不争气的废人,他想凭借自己的能力有一番作为。从小踩人踩到大,在北京城的胡同江湖摸爬滚打近三十年,他最想做的就是一个可以呼风唤雨的人物,不一定非要是黑社会老大,但是起码得有左右一些东西的能力。

(今天爆更,为什么?因为国足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