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都市小说 > 那一场不算约会的约会 > 第六十九章、松花江畔全文阅读

第六十九章、松花江畔

张晓东、李东、周举三人,跟随销售部北方公司驻站经理李中建,来到了纳仁汗公园。

松原纳仁汗公园是松原十大公园之一,也是广大市民休闲、健身、娱乐的大型园林场所。公园取名纳仁汗是为了纪念松原城市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古城纳仁汗浩特。

而在蒙古语中,汉语音译“那日汗”也可“纳仁汗”,那日的蒙古语意为“太阳”,“汗”的蒙古语意为“王”。

张晓东等人依次走进公园,就见公园大门仿纳仁汗浩特古城墙、哨亭,在大门口还横卧着一块完整的106吨重的从泰山运来的巨石,据说这是为改变江南人居住地背水而精心打造的,其图案代表着万重山脉江河,是时来运转的喜兆。

站在大门口,向里看去,远远就能看见苏鲁锭神坛、纳仁汗骑马雄伟雕像,两匹神骏(蒙古语嘿茂力,嘿茂力:带来运势之神马)、大型演艺舞台等标志性景观。

这座纳仁汗公园就在美丽的松花江畔,坐落于江南松原大桥下防浪子堤江滩地,它是以纳仁汗等蒙古族人物形象、生活场景、蒙古族民风民俗为主线设计而成。

张晓东等人绕过广场中的巨石,向里走去,就看到许多的市民在这里散步、遛弯、还有人在甩鞭子。

张晓东初时没有注意,只是悠闲自在的看着公园里的风景,突然就听见“啪”的一声巨响,犹如爆竹里雷子的爆炸声一般响亮,只把几个人吓了一跳。

张晓东正纳闷谁会在公园里面燃放烟花爆竹,就听又一声爆响传来,却是不远处有几个人手持长鞭,正在玩甩鞭,那刚才“啪”的巨响,却正是抖动长鞭时,鞭梢产生的音爆。

此刻,张晓东就看见,在一个不是很大的露天的圆坛之上,有两三个人,正是人人手中持一条长鞭,在那里用力的甩着。

其中有一个岁数大点的人,他手中持一条灰色的长鞭,目测怎么也得有十几米长,就见他站在那里,先是轻微的抖抖鞭子,然后走两步,活动活动筋骨,然后在某处站定身子,右手抬高,身体后倾,向着天空,使劲一抖,就见那鞭子一个半圆如同一个浪花向后席卷而去,很快就到了鞭稍,就听“啪”的一声脆响,划破天际,传了过来。

旁边还有几个年轻点的人,也都是手持长鞭,正在努力的甩个鞭花出来,却是没有发出如刚才那位老师傅的响亮的甩鞭的声音来。

张晓东看着面前几个人努力的甩着长鞭,不由得想起,在古装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就有这样一幕:当文武百官到齐后,皇上即将开始上朝时的时候,此时一阵鞭子击打地面的声音响起,镜头一转,原来是有一个太监在外面甩着鞭子。

当时看电视的时候,就很好奇,皇帝上朝的时候,是多么庄严肃穆的时刻,为何总有一个太监在外面甩鞭子?

这个太监当真不怕死吗?

皇帝要是不高兴的话,分分钟让他人头落地,说不定还要诛九族。

后来才知道,其实,这叫做“鸣鞭”或“净鞭”,是皇宫礼仪中的一部分,而不是人们以为的,他们这是在随随便便甩着鞭子玩。

鸣鞭的仪式其实并非只有清朝拥有,它早在五代十国的时候就出现了,最初的鸣鞭仪式主要是由禁宫武士来完成,人数跟甩鞭的次数都没有太高的标准,主要就是为了彰显皇帝的威严,一展皇帝上朝的雄风。

而到了清朝的时候,对于鸣鞭的形式则有很规范的要求,甚至对鞭子的材质以及鸣鞭者的身高相貌都有要求。

通常来说,一个朝会中有两次鸣鞭的时候,第一次是在皇帝路过进入大殿上朝时,鸣鞭者需要鸣鞭以提醒文武百官肃静并做好上朝的准备,第二次是皇帝结束朝会准备回宫时,鸣鞭者需要鸣鞭三声以表达对皇帝的尊敬以及展示皇室的威严,这同时也意味着官员们可以开始离开大殿了。

而鞭子的起源更早,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是当今赶车的(或称车把式)手中的必备物。车把式一扬鞭子,空中嘎然作响,拉车的牲口便应声而奋蹄奔跑。

用鞭子驱赶牲口,主要是由于扬鞭动作以及产生的声音效果,久而久之,使牲口形成条件反射,一听到鞭响,便加快步伐。

在我国古代,鞭子除了用于驱赶牲口外,还有一项有趣的用处:利用鞭子造成的响声为某些礼仪增加威严气氛。

在《宋史·仪卫志》中有一段记载:“鸣鞭:唐及五代有之,周官条狼执鞭趋辟之遗法也。内伺二人执之,鞭稍红丝而渍染以腊。行幸则前驱而鸣之,大祀礼毕还宫亦用焉,视朝、宴会则用于殿庭。”

这段记载中,“条狼”是周朝《礼记》中记载的专管执鞭的官名,说明从周朝开始,就有专门的内伺在天子行幸、出游或大礼中甩鞭子,这种习俗一直沿袭到唐五代。

可以想象,这些大礼中,那些内伺不断甩鞭子,啪啪地响一阵,震耳欲聋,以示庄重。宋以后,火药发明了,才有了爆竹,一些小的爆竹的响声与鞭子的响声相象,用燃放鞭炮取代“鸣鞭”,所以称为“鞭炮”。现代世界各国举行盛典时鸣礼炮的仪式,追本溯源,也应该是从“鸣鞭”开始吧。

据说,鞭子还是第一个打破声障的人造物体。

在鞭子高速摆动的时候,鞭子会卷曲而形成一个圆圈。当这个圆圈的速度超过音速,就会产生音爆而发出声响。

早在1905年,物理学家就知道鞭子劈啪作响的原因是音爆所致。在1927年的高速摄影实验中,清楚地显示了音爆的产生。因此,一般相信,音爆来自于鞭子中速度最快的部分,也就是尖端部分。

几个人饶有兴致的围着那个圆台看了半天,就听周举开玩笑说,“改天也要弄一支长鞭来玩玩,效果应该不错……”

旁边的李中建听了,却是笑着说,“你先把你的大肚皮给瘦下去吧!”

“嗯,这个……得慢慢来啊……”周举看着自己的大肚子,讪讪的说到。

几个人边聊天,边是往前走去。

前面的广场上,一圈人在吹拉弹唱。手拿麦克风领唱的,一位是女士,头发银白,衣着较考究,唱得字正腔圆,有美声味,大概是退休的专业演员。

而另一位是老头,瘦瘦的,晒得黝黑。身上穿一件廉价的文化衫,脚下趿一双长出脚后跟一截的塑料拖鞋,像是小巷里的平民百姓。相比之下,歌声略为逊色。两人的形象,反差极大。

其他的人,也有的穿得时尚,有的穿得寒碜,但众人皆不以为意,只一味地唱,唱得很投入,一曲接一曲,其乐无穷。

这是个平等的世界,走到一起,都是一般成员,无高低贵贱之分。

***

他们走过了纳仁汗广场,就见到了一块大石头,上面写着“纳仁汗公园”的字样,几个人正在看着那块大石头上的字,突然,张晓东发现大石的左侧,有一连串蒙古的敖包正矗立在那里。

张晓东不禁向着那边走去,走得近些,就见那是一个一个的石头堆子,上面还有五颜六色的彩带,正迎风飘扬,飒飒作响,旁边的周举告诉他们,这就是公园的一大景观——十三腾格里(天石)敖包。

张晓东略微一数,就发现正好有十三座敖包,它们依次排列在一处草地上,最中间的敖包个头最大,高度最高,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小彩旗,而紧挨着它的是个头少矮点的两座敖包,却是鲜艳的红色。

再往两边,就见其他的依次分布的十座敖包,相对于中间的主敖包左右对称分布着。

张晓东和李东看着那十三个石头堆子,上面还有五颜六色的彩带,却很好奇,这些敖包有什么用呢?

一开始周举为也不知道,后来广场上有遛弯的大爷,攀谈两句,告诉了他们那敖包的来历。

敖包是蒙古人在古代用的计数工具,蒙古战士在出发打仗前,都要拿一块石头放到上面,在回来时,每人再取走一块石头,这样剩下的石头就是牺牲了的战士的数量了。

后来,敖包慢慢就变成了祭天用的工具了,因为蒙古族是信奉“长生天”的。

老人告诉我们祭祀敖包的方法:先拿一颗系着红条子的石子,放在掌心,双手合十,围着敖包走三圈,在心里许下愿望,这样,长生天会帮你实现愿望的。

如果仔细观察,你还会发现敖包上往四周延伸的绳子上挂着许多小旗幡,旗幡的颜色是有含义的:红色代表火焰,黄色代表大地,蓝色代表天空,白色代表纯洁,青色代表草原。

而蒙古族的祭祀形式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祭敖包,而敖包亦作“鄂博”,就是土堆子的意思,即用人工堆起来的石堆、土堆。

早先蒙古族以为天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源泉,特别加以崇拜。由于天地神没有偶像,人们就堆敖包以象征,从而敖包成了人们的崇拜物。

敖包有单个的,也有成组的,成组的敖包数目一般为单数。

人们通过祭敖包祈求天地神保佑人间风调雨顺、牛羊兴旺、国泰民安。

祭敖包的时间不固定,蒙古地区多在农历七月十三日。祭祀时,现在敖包上插一树枝或纸旗,树枝上挂着五颜六色的布条,旗上写有经文。

祭祀的仪式大致有四种:血祭、酒祭、火祭和玉祭。

血祭是把宰杀的牛、羊,供在敖包之前祭祀。人们以为牛、羊是天地所赐,只有牛、羊祭祀才能报答天地之恩。

酒祭是把鲜奶、奶油、奶酒洒在敖包上祭祀。

火祭是在敖包前拢一堆火,将煮熟的牛、羊肉丸子、肉块投入其中,人们再向火叩拜。

玉祭是古代人们以最新爱的玉器当供品祭祀。

这四种祭祀方式,都是为了表示对上天的虔诚,祈求天地给人们以平安和幸福。

而祭敖包的规模、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旗有旗敖包,村有村敖包。祭祀时,不论官吏还是平民,都要一同进行礼仪活动。首先,请喇嘛烧香点火、诵经说文,大家围绕敖包,从左向右走三圈并叩拜。

礼仪结束后,人们举行欢宴。在高兴之余举行传统的赛马、射箭、摔跤和歌舞等盛大的那达慕活动。

张晓东看着眼前那壮观的十三天石,看着那迎风飘扬的小旗幡,不禁隐隐觉得似乎有一股神秘的力量蕴藏在其中,或许,那真是“长生天”的神之所在吧。

***

穿过公园,又走了一会,张晓东突然看见前面有条大河,如一条蜿蜒盘旋的巨龙一般正横亘在众人面前,挡住了人们的去路。

走到河边,就见右手几公里远的地方,一座大桥横架在这大河之上,仔细看去,那不正是几个人刚才驾车穿过的松花江大桥吗?!

哦,原来面前的这条河,正是赫赫有名的松花江。

这个时候,李东突然问道,“你说江与河到底是怎么区分呢?看着不都是一样的吗?!”

这个问题一出来,张晓东却是没法回答的,便看向旁边的周举,周举却是笑着说,“大一点的叫江,小一点的叫河!”

这个时候,一起的李经理听到了,也是笑着说,“别听他胡扯啊,在中国,江河的区别大着呢!”

“江和河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规模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水流向不同、地域叫法不同等几个方面,通过对比就可以把两者区分开来。

1、规模不同

江和河相比,一般说来江要比河规模大。

2、地理位置不同

一般来说江都是在南方,比如说长江、岷江、珠江等等。而河则一般是在北方,比如说黄河、淮河、洛河等等。

3、水流向不同

水流向内海或者是湖泊的就叫河,水流向外海或者是大洋的就叫做江。

4、水量不同

水量稳定并且水还是清明的是江,而水量大并且水比较浑浊的是河。

5、地域叫法不同

南方多称为江,而北方多称为河。”

众人听着李中建细致,又很有条理的叙述,不禁都是点头称赞。周举更是一个劲的夸着,“师傅就是师傅,知道的就是多啊……”

张晓东站在松花江畔,看着那即将落下的太阳,将霞光洒在烟波浩渺的水面上,倒映出了一轮红日,颜色鲜红,真的是残阳如血。

此时,众人正出神的看着滚滚江水,就见江面上有一艘小船正划了过来,有一个人站在小船上,双手摇着船桨,划开那滔滔江水,逆流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