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光绪身体渐渐恢复。慈禧也是派人来通知他要前去上课,莫荒废学业。
在前世就有研究过清朝对皇子的教育,可以说清代的皇子特色鲜明。
爱新觉罗皇族对满,汉俩种文化的兼容并蓄,构成了清一代皇子教育的基本特色。
皇子教育涉及儒学经典,书法,骑射,满语,汉语,等等。而且皇子的老师必须是整个翰林院中最博学的人,而且必须有一汉一满名师。
不过因为光绪已经是皇帝了,自然不会跟一般的皇子上课一般。
光绪上课都是俩个老师跟他讲课,旁边站着众太监宫女。
而翁同龢与夏同善同为光绪的师父,不过因为1880夏同善去世,目前也就是只有翁同龢一人教导。
“皇上到”
一太监拖着长长的音,尖锐叫道。
“皇上万岁,万万岁”
翁同龢急忙跪下,叩见光绪。
光绪作为一个现代人,自然反感这种礼法。暗自发誓“今后有机会一定要废除这种跪叩礼”
光绪看着这个已经年过半百的老人,目光复杂。
也是回过神来,急忙搀扶翁同龢起来。轻轻道:“师父,快快起来。”
翁同龢脸色一喜,暗道:“皇上长大了呀”
光绪把翁同龢扶起来,就坐在上堂书桌前。
看着光绪一副乖学生的样子,翁同龢也是很欣慰呀。
自慈禧对光绪实施的奴隶教育以来,光绪越长大就越抵抗这种教育了。连带着他对光绪的教学都遭到光绪的抵制,平常都是没啥好脸色的。
翁同龢欣慰的摸了摸苍白的胡须,笑道:“皇上,今日我们学四书五经。”
光绪莫言不开口,静静看着书桌上的四书五经。
偷偷瞟了一眼周围的宫女太监,脑子里瞬间有了想法。
光绪忽的发脾气,把《论语》拿起来甩了出去。
再次拿起一本《孟子》,甩给一旁的太监。怒道:“我不想学了,你们都给我出去。”
众宫女太监惶恐,扑通就跪下了。
翁同龢脸色涨红,要是按照一般学堂学生如此做法。应该是戒尺敲打,最好也是痛斥几句。
但光绪可是皇帝,翁同龢又不敢打,又不敢骂的
气氛十分僵硬,谁也不敢胡乱开口说话。
这时翁同龢松了一口气般,回头对着众宫女太监说道:“你们且下去”
“是”
众宫女太监得到命令,犹如大赦般急忙退下。
翁同龢这时就要转身去拿慈禧太后赐下的书,那书如同慈禧太后亲临。对以前的光绪有些极大的威慑力,一般拿出来光绪就不敢胡闹了。
放在前世来说,这种举动就叫“叫家长”。
这时,光绪突然语气轻柔开口道:“老师,你先过来一下。”
翁同龢听着光绪这语气,有些不敢置信的看着光绪。
“皇上,所为何事?”
翁同龢在这一刻,感觉到光绪真正是一位皇帝一般。表情收放自如,变幻之快让他都有些接受不了。
“您觉得我大清现在格局如何?”
光绪看着一脸惊讶的翁同龢,淡然问道。
翁同龢再次愣住了,要知道这一年光绪才11岁。竟然问他治国之策,内心震惊不已。
但翁同龢也是一个政治老油条,怎么会在一个皇帝面前轻易谈治国。说了岂不是有谋权之嫌,尽管光绪还是一个小皇帝。
光绪就知道他不会说,再次开口道:“西方列强虎视眈眈,可对?”
“国内贪官污吏众多,可有?”
“国内满汉矛盾,中央与地方矛盾等严重,可否?”
连说三句,句句皆是当前大清的问题。
这三句,说的翁同龢震惊的连退几步才停。
翁同龢心中掀起惊涛骇浪,万万想不到光绪如此年轻就有如此格局。
翁同龢扑通跪下,嘴里呢喃道:“大清振兴有望,有望啊!”
光绪见到,嘴角略扬起。急忙去搀扶翁同龢起来,说道:“老师,能否跟随朕一起创造大清盛世。”
翁同龢看着光绪信心百倍的眼神,心中早已磨灭的斗志也是再一次点燃。
翁同龢重重的点了点头,说道:“好,既然皇上不嫌弃我这个年过半百的老人。微臣定当全力以赴效忠皇上,鞠躬尽瘁。”
光绪听此,也是知道拉拢翁同龢已经成功。不由得松了一口气,随即笑道:“哈哈!老师严重了。君臣同心,其利断金。”
……
光绪与翁同龢对坐,颇有一副对簿公堂的样子。
只见光绪开口道:“老师,如今朝廷格局你怎么看?”
翁同龢答道:“慈禧太后独揽大权,只有恭亲王稍能对抗。”
光绪:“那我又如何与恭亲王结盟,对抗慈禧太后呢?”
翁同龢说道:“当今之计,唯有忍。”
光绪也是有些惊讶与好奇,说道:“老师,何忍?”
翁同龢摸了摸胡须,分析道:“其一皇上年幼;其二慈禧太后权重;其三恭亲王不见得能斗得过慈禧太后。所以,待皇上到了亲政那个年龄。在谋权也不迟”
光绪觉得翁同龢讲的有道理,但自己可是知道的,俩年后的中法战争自己不掌权的话又是一段屈辱史呀。
在自己手中发生的屈辱史,自己绝对忍受不了的。
但翁同龢说的并非全错,随即也是点点头。
光绪从怀中拿出三张纸条,放入三个锦囊中。
递给翁同龢,说道:“老师,拜托你一下躺。麻烦你把这个交给我父亲,记住一定要当年交到他手中。”
翁同龢虽好奇皇上在纸条上面的内容,但早就深入骨髓的君臣关系还是让他听从光绪的话。
翁同龢点点头,说道:“我一定送达。”
光绪见此,再次从怀中拿出俩个锦囊。这个也不装着,递给翁同龢说道:“这个,你帮我给到恭亲王手中”
翁同龢脸上疑惑不已,刚刚皇上不是答应自己暂时先忍吗?为何会想到联系恭亲王呢?
光绪也是看过翁同龢的疑惑,解释道:“这次是打个眼熟,让他知道有我这个人。”
翁同龢眼神一凝,随即莫言点头。
……
没一会,书房内就响起了少年读书的声音。
(本章完)